盐阜地区第一次反“扫荡”斗争

0条点击 0条评论 来源:盐城网

“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在盐重建新四军军部。自此,盐城不仅成为苏北抗战的中心,同时也成为华中地区抗日的中流砥柱。日敌非常仇视盐阜根据地的抗日力量,把进攻的矛头直指盐阜区,1941年6、7月间,日军集中兵力,以盐阜地区为主攻目标,发动了第一次大“扫荡”。

《江淮日报》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1940年12月2日在盐创刊。1941年5月23日,华中局发出了准备粉碎敌伪大扫荡的指示。6月10日《江淮日报》发表了加强准备反扫荡的社论,动员在报纸上发布后,盐阜根据地军民抗日信心空前高涨,齐心协力积极备战。

7月20日,日伪军1.7万余人在飞机空袭的掩护下,兵分四路,由东台、兴化、合德、陈家港连续向盐城、阜宁合击。而在此之前出于战术安全考量,新四军军已于7月10日自盐城转移。7月22日,日军在侵占盐城后立即对周边地区进行“清剿”,并控制水陆交通要道,实行分割、封锁。7月23日由新四军华中鲁艺分院教导主任丘东平、戏剧系主任许晴带领的部分师生,在转移至建湖北秦庄宿营时受到重创。

新四军纪念馆讲解员戚华屏:“200多人遭到了日伪军1000多人的袭击,而给这些师生们只配备了一个战斗班、八支长枪,三十多位师生牺牲,还有几十位师生被冲散掉了。”

当年牺牲的鲁艺烈士都非常年轻,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1岁。28日后,日军重点转向对阜宁、东沟、益林地区“扫荡”,并占领阜宁县城,到处搜索隐藏在阜宁的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军部。

刘少奇、陈毅精心指挥坚决执行毛主席制定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分散削弱敌军集中之优势,以集中突击敌军分散的弱点,新四军主力转移外线,伺机打击敌人。老兵徐承幹当时是新四军师旅团连长的通信员,日军当时在阜宁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累累罪行,时至今日他依旧记忆如新。

反“扫荡”亲历者徐承幹:“见人就杀,比如说看到1、2里路有人,就用枪打了。”

面对凶残的日军,新四军带领当地民众展开游击战。在和日本鬼子的一场战斗中,徐承幹在通信通联回报途中不幸中枪负伤。幸运的是,徐承幹活了下来,但他的很多战友都将年轻的生命留在了阜宁这片热土上。在历时1个多月的第一次反“扫荡”中,我军共作战130余次,歼敌2800余人,击沉敌汽艇30余艘。敌人丧失了有生力量,被迫撤回。盐阜军民也取得了第一次反“扫荡”战斗的胜利,保卫了新军部,保存了主力,保卫了盐阜根据地。这次反扫荡的胜利是毛泽东游击战术的胜利,也是军民齐心、人心所向的成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