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上开出“向阳花”

昔日盐碱地,今日葵花香。近年来,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积极融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面深化科技服务内容,通过新品种示范推广、盐碱地改良、田间生产技术指导等一系列举措,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绿色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近日,在亭湖区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的“湿地葵语”地块,大片的向日葵竞相绽放,朵朵向日葵汇聚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花海”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在花田间,慕名而来的游客面朝花田绘画写生。

游客 丁建豪:“听说潮间带艺术村这里有一片葵花,我本人挺喜欢画画,今天来这里玩一玩,看到这一片葵花确实长得挺好看的。”

昔日“盐碱”滩,当夏变花海。据了解,之前这里30亩花田还是一块“不毛之地”,盐城市农业科学院实地勘探土壤情况,选育合适的向日葵品种。

盐城市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室副主任 陈涛:“在技术服务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选择耐盐碱向日葵品种进行‘以种适地’,通过绿肥翻压还田、有机无机配施和水分管理等技术措施进行盐碱地改良来‘以地适种’,打造出了这一片大家看到的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

向日葵作为一种耐盐碱、观赏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以其为载体打造“湿地葵语”休闲观光景点,并发展文旅产业,延长向日葵产业链,契合当地种植发展需求。现场技术员们仔细查看记录向日葵生长情况,向负责人传授养护经验。技术员告诉记者,盐碱地的改造速度远超他们的预期,看到游客们纷纷前来打卡,他们感觉到非常的满足。

盐城市农业科学院院长 周汝琴:“近年来,我们农业科学院持续探索‘以种适地、以地适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模式,以耐盐品种选育、盐碱地改良与当地农文旅特色产业相融合,为我市的农业技术赋能,产业发展献力。”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闫海 周足军
编辑:李戎文
责编:曹雅茹
审核: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