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重建麋鹿家园

1986年,39头麋鹿跨越重洋,归乡落户大丰黄海滩涂,我国麋鹿种群复兴的史诗就此开启。无数的守护者接力奔跑,在广袤的土地上用青春与智慧书写着麋鹿家园“重生”的奇迹。

陈林作为最早一批投身于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的9名工作人员之一,曾亲眼见证这片荒芜之地诞生第一头完全野生的幼鹿。那时的他不过二十出头,怀着对这份事业的满腔热忱,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用最朴素的坚持对抗保护工作的艰辛。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职工 陈林:“我们保护区现在的麋鹿已经走出大丰,甚至走出江苏。我看到保护区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麋鹿的种群扩展到8000多头,我们心里很高兴、很欣慰,看到现在的青年人个个都是棒棒的,我们感到很欣慰。”

6月的保护区内,烈日炙烤着滩涂湿地,地表温度逼近40℃,两架红外无人机腾空而起,将巡视画面实时传回,并集成到智慧观测平台。作为一名拥有十年麋鹿巡护管理经验的“湿地精灵”守护者,今年35岁的薛丹丹和同事们早已熟练掌握红外无人机、热成像高空重载云台、红外野保相机等高科技设备。时代在变,科技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传承自然保护区的先辈们的那份对麋鹿无私的爱。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处长 薛丹丹:“我们在麋鹿保护方面,也面临一些困境,就是8000多头麋鹿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当时专家选址保护区时给出的论证‘一头麋鹿40亩草地’。所以我们现在也正在积极努力地实施着麋鹿迁地保护项目,就是在江苏沿海甚至是我国内陆地区,积极地去为麋鹿寻找适合它们生存的湖泊湿地以及小型湿地。”

一场关乎麋鹿种群健康的“战斗”也在保护区悄然展开。烈日炎炎下,保护区管理处技术人员郜志鹏正带领团队开展麋鹿血液样本采集工作。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职工 郜志鹏:“麋鹿对投料车不是很害怕,他们喂料的时候正常都会投料在投料点,我们就会靠着投料车、跟在投料车后面进行麻醉。最主要的还是个体的挑选困难度比较大,比如对一些麋鹿要做一些长期性的采血可能会比较困难,因为它的地点不是很固定,它活动范围比较大。”

成功采集到血液样本后,工作人员又立刻准备苏醒药剂。高温天气对麋鹿影响很大,必须尽快让它恢复意识。注射药剂几分钟后,麋鹿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向着同伴走去,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职工 郜志鹏:“我们会做一个定期的疫病筛查,来确保麋鹿种群的健康。你对麋鹿只有越了解它,越了解它这个个体是如何生存、如何发展的,你才能进一步地去保护它、去繁衍它的种群。”

如今,当8502头麋鹿在湿地奔跑时,总有年轻的身影在晨光中出发。他们与先辈一起,用科学知识解码野性,让青春在黄海滩涂绽放最美的光彩。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周足军 张欣如
编辑:李琳娜
责编:顾雪
审核: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