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让乡村的美丽更有底气,这也是我市走出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特色路径。近年来,我市抓住“特色”这个牛鼻子,通过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和主打产品,完善产业链条,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激发乡村活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在建湖县恒济镇正源创辉渔光互补项目基地内,虾苗投放工作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只见虾农们将装满虾苗的箱子井然有序地码放在小船上,有条不紊地将一批又一批鲜活的龙虾苗投放至光伏板下的养殖水域中。与传统的稻虾田养殖模式不同的是,在这片光伏基地里养殖小龙虾,利用光伏板可以在炎炎夏日为小龙虾提供天然的避暑屏障。
养殖户 荀以涛:“龙虾因为喜阴,它不喜阳,光伏板遮掉了一定的阳光。龙虾在这个光伏板下面,在水草里面还会进行脱壳,然后吃食。在夏季高温的时候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避暑作用。”
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大片光伏板整齐排列。而在光伏板下方,清澈的水域则成为小龙虾的“乐园”。这种“一地两用、渔光互补”的模式,巧妙地将光伏发电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此次投放的龙虾苗共计2万多斤,按照养殖周期推算,大约 45 天左右,这批小龙虾就能迎来收获季。
养殖户 荀以涛:“我们一亩地打算是放80-90斤的虾苗。虾苗一斤大概在140头左右,我们目前有400多亩养小龙虾。亩产大概在350斤左右,一亩地的效益大概在7000元。”
今年,养殖户们还与正源创辉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打造 “三虾一蟹” 养殖模式,包括螃蟹、对虾和罗氏沼虾,不仅拓展了养殖产业链,更为养殖户带来稳定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养殖户 荀以涛:“螃蟹、龙虾主要是在光伏下面进行(养殖)的,河虾和罗氏沼虾是在大棚里面进行养殖。我们养殖的所有的产品都跟正源创辉进行合作,进行深加工。平均一亩地的利润在4000元左右。”
特色农业丰富了菜篮子,也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在响水县黄圩镇结球生菜产业化基地一期项目的设施大棚内,一片绿意盎然,70多名当地村民穿梭在田间地头,分工有序地采收、搬运、装车。据当地负责人介绍,基地的结球生菜采用订单式种植模式,一年两茬生菜一茬毛豆,种出的结球生菜主要出口供应东南亚等地区,每天都有上万斤的采收量。
响水县黄圩镇结球生菜产业化基地技术人员 张寒:“我们这个基地总面积大约780亩,一期共种植300多亩,其中暖棚约200多亩,目前采收暖棚生菜,每天出货量大约在2万斤左右,这一季的总产值达到360多万元,全年总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
据了解,该项目每年产生的运营收益,将全部用于重点帮促村集体增收,可以有效增加当地群众务工收入,季节性定植采收用工200多人次,人均收入可达4000元。响水县黄圩镇将以此为龙头,带动扩大种植面积,逐步构建规模化生菜产业链条。该镇首批试点种植户反映,该结球生菜品种符合本地种植环境,春季试种长势良好,亩均产量约在4500至5000斤,正值市场供应旺期,收益利润较好,计划在下半年扩大种植。
响水县黄圩镇副镇长 裴迅:“当前,我镇已发动一批中青年种植手,现场观摩学习,同步试种,一旦技术成熟并市场打通,下半年可扩展至3000亩左右种植面积,并且我镇还将探索集体经济自主经营模式和庭院种植,争取继西兰花、鲜食玉米之后,形成黄河故道片区又一个规模农业产业链条。”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塑特色、提质效、创品牌、促富民作为调整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思路,立足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朝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