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力加快建设综合产能强、科技装备强、市场主体强、功能效益强、竞争能力强以及绿色生态优、生活品质优的“五强两优”农业强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眼下正值早春西兰花栽培的黄金时节,响水县南河镇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种植大户林芳德告诉记者,今年,他新建了100多个大棚,在引入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基础上,还给大棚增设了两层覆膜,为春季西兰花的丰收筑牢根基,也为乡村产业兴旺添砖加瓦。
响水县南河镇西兰花种植户 林芳德:“今年试种的都是新品种,增加个几百斤产量是没问题的,平均算一下亩产至少要增加1000元左右的收入。正常情况每天都要保持30多个人在这里面工作,从建棚到采收上市,他们每个人估计1万多元还是能挣的。”
享有“中国西兰花之乡”美誉的响水,西兰花种植规模常年稳定在10万亩左右,分春秋两季。每到收获季节,200多家经营主体与上万名群众忙碌采收,将成吨的新鲜西兰花经加工成为高端食材,畅销国内外市场。
响水万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之川:“目前万银总共有两条生产线,高峰时期能够每天生产西兰花的数量是160吨左右,我们目前每年西兰花的产量差不多是在5000吨,其中70%是外销出口,还有30%是国内销售,一年总的产值大概1亿元左右。”
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响水西兰花已构建起集工厂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冷链物流初精深加工和品牌化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如今,其年产值达13亿元,年创汇超5000万美元以上,带动4万人就业增收。2024年,响水西兰花获评全国最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
响水县蔬菜站站长 徐亚兰:“在全产业链上,我们将坚持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和品牌之路,充分发挥我们响水西兰花的规模优势、品质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战略,拉长做粗产业链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动能。”
特色产业给乡村振兴插上了“产业翅膀”,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近年来,我市还将黄河故道综合开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近日,记者在滨海县福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冬暖式温室大棚看到,一株株或黄或红的彩椒长势喜人,工人们正在田间对已成熟的彩椒进行采摘装袋,发往全国各地。公司瞄准春节市场,种植的彩椒也是供不应求。为有效提高种植效益,该基地在原有大棚设施的基础上实施了智能化改造,使农药、肥料使用量分别减少25%、30%,产量提高10%以上。
福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 朱坚中:“以前需要每个棚人工巡视、检查,现在全部智能化,能够实时监控内部温度、湿度,土壤的水分含量、肥料含量都可以实时监控。”
基地负责人还告诉我们,待当前这茬作物收获完毕后将试种羊肚菌,立足黄河故道沿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羊肚菌+蔬菜”循环种植方式,并运用现代化设备、技术,引领当地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实干为先,实绩为证。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农业经济总量唯一超千亿的城市,2024年,全市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净增耕地面积10.2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超50万亩,粮食总产连续十年超140亿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全省第1。新的一年,我市将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扎实抓好稳粮、兴业、强村、富民工作,争当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典范。聚力“6+N”全产业链,做优“土特产”文章,确保农业全产业链开票销售超过580亿元;深入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推出更多有影响的“盐字号”品牌;强化乡村“头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培训高素质农民2万人次以上,着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