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惧“烤”验 田间的炽热坚守

在这炎炎夏日,户外的烈日和热浪“烤”验着每一个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热情似火”的水稻田间,用脚步丈量着炽热的大地,用汗水保粮食丰产丰收,用质朴的语言阐释了科研者的职业精神。

在盐都区农科所的试验稻田里,科研人员们正头顶烈日,记载着各个水稻品种的分蘖情况。阳光的全方位直射,让科研人员们备受“烤”验。从事水稻科研工作40年的邵风康是所里的资深技术员,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由于常年的户外工作,邵风康的皮肤变得十分黝黑,每天要行走两万多步,检验记录超500个水稻新品种。

盐都区农科所水稻科研人员 邵风康:“白天要忍受高温,傍晚要对抗蚊虫。搞农业确实很辛苦,但你不下地,就得不到这些数据。农业就需要每天下田观察每一个水稻品种的各种性状和特征特性这些基本数据,每一株水稻就像我们的孩子,需要精心呵护。”

在现场,记者也戴上草帽、换上胶靴,体验一下科研育种人的日常工作。跟随育种专家走进稻田里,高温下,水田里的水都变得温热,脚下的泥土也十分泥泞,走起来十分困难,不一会儿,汗水就浸试了衣服。

记者 张雪晨子:“刚刚跟我们研究人员下田体验了二十分钟的时间,这短短的二十分钟的时间里,我感觉整个人已经是酷暑难耐了,感觉就像是在蒸笼里面一样,我里面的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但是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在我们育种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他们每天在稻田里面工作,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就是为了给我们培育出更多、更优质、更高产的农作物品种。”

头顶烈日,脚踩泥巴,上烤下蒸,汗流浃背,这已经成为了科研育种人的工作常态。今年30多岁的徐海港在盐都区农科所工作了10多年,虽然年纪不大,但已经是水稻科研组的技术骨干,长年累月的田间作业让他显得非常老成。

盐都区农科所水稻室副主任 徐海港:“参加工作之前我也是白白净净的,现在越来越黑了,每次亲朋好友见到我的时候就会说又黑了一圈。但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会一直坚持下去,每次看到自己新出的新品种,那种成就感真是无法比拟。”

热浪在脚下,责任在心中。正是这些默默付出的农业科研育种人,在烈日下暴晒,在高温中炙烤,用自己的身体,测量着烈日的“炎值”。目前,盐都区农科所已经育成“盐粳”“盐糯”“盐麦”系列稻麦品种37个,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2项。超级稻品种“盐粳15号”自审定以来累计推广面积达500万亩以上,已逐步成为苏中地区主推水稻品种之一。

盐都区农科所党支部副书记 陈元洲:“虽说现在很热,但是我们始终坚守在田间地头,不断进行育种科研试验。高温确实难熬,但是每次想到自己的工作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能为国家的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就觉得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徐梅宝 邵军 盐都台
编辑:李戎文
责编:顾雪
审核:高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