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绿色家底 共护“湿”与远方

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守护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充分发挥“天蓝地绿基因红”独特优势,生物多样性“家谱”持续丰富。现如今,这颗璀璨的“黄海明珠”已成为包括许多珍稀鸟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乐园”。

湿地是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在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滩涂成了麋鹿和众多鸟类的理想栖息地。成群的反嘴鹬、牛背鹭和苍鹭等在此嬉戏觅食,它们时而在水中漫步,时而在林间飞舞,与绿树碧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为初夏的湿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刘彬:“现在这个阶段对盐城湿地来讲是鸟类的迁徙季节,尤其是从南方,甚至有一些鸻鹬类的鸟是从澳大利亚飞过来的,然后往北赶往繁殖地,我们盐城是一个中转站。在这个时间段,就可以监测到很多鸻鹬类的鸟,比如我们常见的斑尾塍鹬、黑尾塍鹬,还有一些珍稀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另外,我们也监测到有黑脸琵鹭在我们保护区周边出现。”

在这片自然的舞台上,迁徙鸟群展示着生命的活力与韵律。这些珍稀鸟类选择来这里并非偶然,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停歇地,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积极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对鸟类进行追踪调查和监测,掌握鸟类的数量、分布和种群动态,并提出科学合理的保护建议。同时,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合作,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湿地的合力。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刘彬:“我们现在开展的鸟类环志,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环志了有将近1000多只鸟了。今年我们有5到6个人在那边进行环志、解鸟或者是环志鸟的这种活动。”

大美湿地演绎着人与城、城市与自然最生动的变奏。如何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在积极探索。近日,保护区迎来首只人工繁育的反嘴鹬雏鸟,在工作人员的精心陪护下,陆续又有7只反嘴鹬雏鸟破壳而出。这是鸻鹬类鸟类在我国南方迁徙地首次人工繁育成功。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工程师 赵永强:“已经有了8只,我们是24小时进行陪护,每两个小时进行一次喂食,目前主要就是以面包虫为主,我们准备再过一段时间给它们增加一些鱼虾。”

反嘴鹬,以其独特的黑白体羽和显著反翘的喙部特征而著称,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动物名录。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移路线上的鸻鹬类繁殖面临严峻考验,鸻鹬类人工繁育较为困难,国内外相关研究和案例较少。本次反嘴鹬的成功孵化,不仅在我国南方尚属首次,更标志着我国在鸻鹬类繁育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科工程师 赵永强:“希望通过探索鸻鹬类的人工繁育、野化训练和放归救护的全过程,来更好地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这些勺嘴鹬、小青脚鹬等极危鸻鹬类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撑。”

鹤舞鹿鸣、百鸟翔集,四季风景美不胜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让盐城黄海湿地这颗璀璨的明珠成为越来越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制度体系,研究出台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文件,实施“生态岛”、生态安全缓冲区、“美丽海湾”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大丰麋鹿、盐城条子泥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纳入江苏省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截至目前,我市共记录生物物种4692种,其中陆生维管植物1041种、陆生脊椎动物513种、陆生昆虫1011种、水生生物212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的保护物种共计142种,包括35种国家一级保护物种,以及107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全市物种数量较2018年增加了1384种,其中鸟类增加了24种,验证了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未来,我市将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紧紧围绕美丽盐城建设的目标任务,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市域典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