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盐城最宝贵的家底,也是盐城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特色。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捧牢生态资源“金饭碗”,用好绿色发展“金钥匙”,打赢“主动仗”、交出“高分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市域范例,更好展现新时代盐阜大地的“最靓颜值”“幸福底色”。
虽已是初冬,大丰川东港依旧是水草丰茂,麋鹿悠闲散步,不时有成群的鸟儿受惊掠过湛蓝的天空,又快速隐入草丛或浅滩。眼下,南迁候鸟正陆续抵达这里。潮涨时群飞,潮落处觅食,遮天蔽日的“鸟浪”,澎湃着生命的壮阔。
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安全保卫处副处长 薛丹丹:“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群冬候鸟,我们麋鹿保护区是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的重要一环,在这里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底栖生物和水源,供它们可以安全地越冬。去年,我们监测到来这里的迁徙鸟类大概有280多种。”
川东港内演绎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面,源于这片1620亩退养区域探索实施的“生态+农业”的修复方式。作为市首个“农业+”生态修复试点,近年来,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区积极实施退耕还湿、退渔还湿工程,实现了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的蜕变,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江苏盐城港盐农沿海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祝文斌:“现在我们看到的稻田也是湿地修复的一部分,种植的稻谷是不使用农药、化肥,其中10%-30%的稻谷作为鸟类的食物来源,同时,将谷物售卖的经济收益作为后期生态修复的主要经费。现在,这块稻田里最高峰时有超过3万只的灰鹤、斑嘴鸭、麻雀等候鸟停留。”
持之以恒抓好生态修复治理,久久为功才能实现生物多样性。近年来,互花米草在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内的沿海滩涂上肆意生长扩展,鸟类的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滩涂的鸟类承载能力也随之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区在生态优先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开展治理工作。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科长 李春荣:“现正在开展核心区中心路和新洋港之间区域以及三里河和斗龙港之间区域的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我们将根据互花米草生长现状及地理条件,对工程区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明确工程区的空间体系、功能布局、生态结构、交通组织等内容。”
不仅在近海水区域继续发挥互花米草促淤护堤的生态功能;还在水源进排通畅欠缺区域通过“深翻”技术清除互花米草;在水源充分区域通过“刈割+水淹”技术控制互花米草;在地势较高区域通过“碾压+覆膜”等技术控制互花米草,在一整套“妙方”的实践下,鱼翔浅底、水鸟蹁跹的美丽画卷在此重现。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科长 李春荣:“该项工程的实施将保护和恢复滨海滩涂湿地,为珍稀濒危鸟类提供适宜觅食和繁衍的场所,吸引更多丹顶鹤等珍禽来此栖息。”
生态修复,守护“湿”与远方。如今,行走在黄海湿地上,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勺嘴鹬悠然信步,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神奇魅力。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当前,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62.4%。面向未来,我市将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探索滨海区域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盐城实践,为全球生态治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