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该如何挑起大梁?
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明四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盐城发布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我市在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中的实效实绩。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报道第一篇《主动作为,盐城期待值拉满!》)
(点击图片查看系列报道第二篇《用好“关键一招”,盐城勇立潮头》)
日前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重大要求,以产业发展带动总量做大,以就业创业促进富民增收,以民生服务提升生活品质,以多彩人文彰显文化自信,积极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做强产业主引擎,挺起共同富裕“脊梁”。盐城以“链式思维”构建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从过去汽车“一业为主”,发展到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多轮驱动”。目前,盐城市工业经济总量已迈过万亿关口,“5+2”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全部超千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规模达1500亿元,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示范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动力和储能电池、晶硅光伏、不锈钢等重点产业链产能位居全国前三。
位于亭湖区南洋镇的立铠精密科技(盐城)有限公司,落户3年实现年产精密构件约1.3亿片、开票销售超200亿元,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国家级5G智慧全连接工厂”“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等荣誉,成为亭湖区电子信息产业精密结构件领域的“龙头”企业。据了解,该企业最高峰拥有3万多名员工,平均月收入可达七八千元,有效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增收致富,可以说一座厂搞活了一个镇。
聚焦农业农村主战场,发展乡土特色经济。盐城以“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为抓手,做实做优“土特产”文章,目前全市已形成10亿元以上的县域特色产业25个,建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亿元村各3个,农业产业强镇8个,总数全省第一。
盐都区1.3万亩草莓产出超10亿元产值,并于今年3月成功举办第10届国际草莓大会,“甜蜜经济”结出硕果;东台西瓜每亩纯收益超万元,结合休闲观光农业,土地产出率呈现几何级数增加;大丰区因地制宜发展手工经济、特色经济、庭院经济、辅房经济、劳务经济和农旅经济六种“家门口”经济,盘活“人、地、房”资源,目前已带动农户5.58万户,预计帮助群众年增收6.7亿元。
在黄河故道北侧的响水县云梯关村,这座千年古关正书写着新篇章。云梯关村党支部书记王兵介绍,云梯关村近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优质稻麦、铁皮石斛、结球生菜等作物带来可观的收益。其中,结球生菜种植300多亩,带动近百村民劳务用工;铁皮石斛种植600多亩,去年分红达50万元。
从种植到加工,村里还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我们已经打造出石斛含片、口服液、饮料等特色产品,远销云南、新疆、浙江等地。”江苏云梯仙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丽凤说。依托古关遗址、黄河故道等历史文化资源,村里还打造了“云梯关遗址公园”,开发农耕文化体验、黄河故道观光等旅游项目。每逢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村民们开起农家乐、办起民宿,吃上“旅游饭”。“蛋糕”不仅要做大,更要分好。盐城坚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以高质量充分创业就业为目标,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让更多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和共享发展成果。聚焦重点群体,开展技能培训。盐城面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出台“黄海明珠人才计划”2.0升级版,组织实施万名学子“聚盐留盐”、就业见习“扩岗提质”和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服务攻坚”行动。近三年,盐城累计引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近12万人,在盐高校毕业生留盐就业率突破30%。盐城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连续3年超过93.5%,其中困难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连续三年超95%。为帮助重点群体提升就业水平,盐城结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就业需求,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制造业根基工程培训行动、数字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等一系列活动,征集和动态发布政府补贴性职业培训机构122家、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紧缺职业(工种)100个、职业技能评价机构81家,方便企业和劳动者按需选择。近三年,盐城累计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9.6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14.83万人次,有效破解“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难题。拓宽就业渠道,打造劳务品牌。家政服务作为朝阳产业,市场需求大,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富民增收。2022年,盐城以打造长三角中高端家政服务劳务品牌“盐城家政”为目标,出台《盐城家政服务劳务品牌建设实施意见》。三年来,该市建成运行了全省首家家政服务产业园——“盐城家政”大丰产业园;设立了25个“盐城家政”标准化社区服务点,推动盐城技师学院、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增设家政学院、家政专业;构建了“盐城家政”品牌矩阵,全市6个家政品牌被认定为省级高品质服务类劳务品牌,全省最多;“射阳好阿姨”入选全国首批家政品牌典型案例。今年1月,该市又出台了《“盐城家政”品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前,盐城各类家政服务企业2000多家,吸纳和带动就业10万人。2024年底,该市对5.34万家政从业人员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67%从业者持有中级以上技能等级证书,24.9%月薪超万元,从业持证率、收入水平均比三年前提高30%以上。优化就业服务,落实稳岗政策。盐城在全省首创“家门口”就业、家政服务、零工驿站“三站合一”基层服务平台,近三年建成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40个、就业服务小站91个、省级规范化零工市场12家,推动“家门口”就业服务进商圈、进社区、进乡村。同时,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等政策,运用大数据手段推进“免申即享、直达快补”。近三年,盐城支出就业补助资金15.97亿元,累计减收17.41万户(次)企业失业保险费19.86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46亿元、一次性扩岗补助2873万元,为2949户吸纳就业人数多、稳岗效果好的民营企业投放“苏岗贷”101.12亿元。加强创业扶持,营造良好氛围。盐城持续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建成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9家、市和县级创业孵化基地110家。近三年服务有创业意愿劳动者6.08万人次,审核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近2.04万人次、资金22.09亿元,支持6.22万人成功自主创业,其中农民自主创业3万人。目前,盐城市每8个常住人口中就有1个经营主体。共享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盐城每年将全市超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关注度高、感受度强的民生领域,每年办好一批更高质量、更有品质的民生实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方面,加快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6.53亿元,改造提升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167所,加快乡村寄宿制学校饮水、食堂、浴室、厕所等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升教育资源供给水平。“十四五”以来投入151.28亿元,实施“两重一实”教育建设项目351个,新增学位4.5万余个。目前,全市公办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90.59%、省市级优质园覆盖率达95.91%,均超省定标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达标比例达88.64%;四星级高中覆盖率达60%。努力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好病。近年来,盐城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截至2024年,全市县级三级综合医院覆盖率达78%,基层机构服务能力达国家推荐标准数144个、覆盖率88%,建成省社区医院102家、覆盖率62%,列全省第一。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东台利用数字化手段建成集中审方、药物配供、智慧急救、转诊服务等“十大中心”,打破县域范围内数据壁垒,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该实践做法入选国家和江苏省深化医改典型案例。努力兜牢社会保障底线。救助帮扶病、残、弱等特殊群体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向共同富裕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盐城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780元/月,去年发放临时价格补贴2520万元,惠及困难群众39万人次。推广容缺审批机制,探索“个人信用承诺+村级民主评议”开展急难型救助。在全省首创成立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联动64家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提升兜底广度。如今,该市“困有所救、急有所应、难有所帮、弱有所扶”的“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机制正加速形成。努力让老年人都有幸福美满的晚年。盐城近年稳步提高养老待遇水平,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20连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16连调”,入选 2025 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该市连续四年将“盐年益寿”幸福养老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成了一批老年助餐点、“枢纽式”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乡村互助睦邻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其中全市建成各类老年助餐服务设施893个,年助餐600余万人次,老年助餐工作被民政部作为十大优秀案例在全国推广。由社区闲置用房改造而来的东台市普爱城市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是盐城市首家综合性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提供温馨便捷的“原居养老”环境,还方便老人进行心脑血管康复、认知障碍康复等。78岁的李慧珠是一名上海老人,在该中心养老已一年多。“一年前我在家摔倒后,女儿打听到这里服务好,就推荐我到这里来。本来是准备在这里过渡几个月,但我越住越适应,在这里什么都不用操心。”李慧珠说。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盐城深挖“最盐城”的精神文化坐标,持续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有效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白色海盐文化彰显盐城的历史底蕴。作为全国唯一以盐命名的城市,盐城有着两千多年的灿烂海盐文化。2008年,中国海盐博物馆在盐城开馆,展示古代盐城人民“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生活场景,该馆策划的“寻盐记——历史研学游”成功入选江苏省研学游精品路线,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文物修复、非遗手作、研学成果展示等活动,感知“盐”之城的文化和魅力。去年7月,盐城盐业考古被列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将盐城推向中华文明探源的聚光灯下,成为解码中国海盐文化基因的关键坐标。
红色铁军文化描绘盐城的精神风骨。盐城是一座拥有丰厚红色底蕴的革命城市,建有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历史征程的综合性纪念馆——新四军纪念馆。近年来,盐城依托新四军纪念馆等载体,掀起一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热潮,该馆在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百强纪念馆榜单中荣列第八位。盐城籍中国好人、退役军人徐振理在39年间走遍全国多地,为207位烈士找到亲人,为236位烈士修墓、立碑,开办23处红色场馆园地,也为红色铁军文化当代传承写下注脚。
绿色湿地文化展现盐城的壮美风貌。盐城湿地文化随着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持续放大,折射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认可。湿地生态旅游也得到迅速发展。携程数据显示,今年盐城“湿地观鸟”“非遗手作”等主题线路搜索量同比增长240%,生态游产品复购率达45%,远超行业均值。
走进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潮间带艺术村,不仅可以在潮水涨落间感受世界上规模最大潮间带滩涂的“呼吸脉动”,还能近距离欣赏吉狄马加、陈海良、葛军等众多中外名家的艺术作品。该村位于黄海湿地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近年致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村落,建成东西锦龙堂美术馆、自然艺术中心、梵高民宿、艺术酒吧、潮间雅舍餐饮综合体等特色项目,以创新的湿地展示方式,提升文化吸引力,获得“全国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实践点”“中国诗书画研究会潮间带艺术村创作基地”等荣誉。
蓝色海洋文化谱写盐城的时代风采。盐城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最大的海域面积,这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也是沿海城市蝶变崛起的优势和底气。抢抓新能源风口,一排排风机矗立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将阵阵海风转化为绿电源源不断输向千家万户。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一直是盐城人民矢志不移的追求,蓝色海洋文化也成为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亮丽底色,激励着一代代盐城人开拓进取,勇往直前。

其中,淮剧作为盐城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传承发展路径被文化和旅游部向全国通报推广。随处可见的“盐风海韵”小剧场,让盐城别有韵味。2024年盐城新创大型舞台剧目5部、大小戏剧本56部,8部作品获国家级奖项,35部获省级以上荣誉。去年,盐城承办第九届江苏省淮剧艺术展演月,14个院团33天65场次演出,惠及线下观众4.5万余人次、线上观众2500万余人次。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