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国际

专访舞剧《牡丹亭》导演黎星

时间:2025-05-02

时间:4月29日

地点: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牡丹厅

记者:作为中国舞剧的革新者,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先锋美学刷新了行业标杆,也创下了开票即售罄的记录。新作《牡丹亭》备受期待,您能否介绍有哪些亮点、特色?

黎星:这一版舞剧《牡丹亭》依托的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先生传奇本《牡丹亭还魂记》。原作有五十五回,戏曲一般演折子戏,全本比较少,所以很多观众只是大概知道故事,但对细节了解有限。

当我拿到《牡丹亭》的这个本子的时候,首先做的还是尊重基础,尊重原著,还原原著,在这个前提下开展创作。其次,令我非常开心的是,有非常多优秀的舞者加入进来。除了已经在舞台上市场上非常成熟的舞者,像李倩老师、罗昱文老师、胡婕老师、于建伟老师等等,我们还非常惊喜的从舞蹈学院、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刚刚毕业的于黄慧慧、马驰、王盛熙等一批年轻演员里,找到了合适的人。所以,观众看舞剧《牡丹亭》不仅可以看到成熟演员在舞台上的魅力,也可以看到新锐演员那一份新鲜的生命,感受到《牡丹亭》虽然走过400多年,依旧有着鲜活又蓬勃的生命力。

记者:文学经典到舞台艺术的转换,往往都充满了挑战,能否分享一下团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或者让你心潮澎湃瞬间?

黎星:最大的困难也是心潮澎湃的瞬间,我觉得是同一个。

当拿到这样的一个古典名著的时候,我们都在想尽可能还原原著内核,也就是文字里面蕴藏的那份古典的气息。这份气息一定不同于红楼梦、不同于西游记,不同于任何古典名著,一定有自己的颜色,有自己的气质。我们将结构上分为了上卷梦卷、下卷画卷,前者是杜丽娘的故事,后者是柳梦梅的故事。在这个创作过程中,大家认为最难的在于,要找到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感受,并且准确阐释出来、传达出去,还要让观众们在剧场里看完之后,真的能够体会到似真似幻的沉浸感。最终,我们是从汤显祖的文字,从汤显祖的诗词里面去着手,发现《牡丹亭》里面所有的诗词其实都是从人物的内心开始出发的,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找到了根基,找到了切入口,完成了舞剧的创作,这个瞬间真的太重要了。

记者:首演选择在苏州,苏州又是《牡丹亭》故事发源地之一,舞剧是如何体现苏州元素?

黎星:我们的舞剧有八个字“步入粉墙,踏上金砖”,粉墙和金砖就是苏式园林建筑的最基础的结构,舞台上也就是用这两个符号构建了整个《牡丹亭》的要素。

记者:用舞蹈语言阐释文学经典,既要保留原著的精髓,又要进行年轻化的改编。您觉得哪些点能够吸引年轻人?

黎星:一部舞剧如何才能吸引年轻人?这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无解,是一个没有办法回答的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正经历着从年轻到成熟的这样的一个时间,我们在面对原著的时候,就只有拿出我们的敬畏之心和虔诚之心,去解读它,把我们真实想表达的东西放到舞台上,我觉得一切自有定论。

记者:除了舞蹈本身,舞美视觉也是非常关键的。《牡丹亭》如何通过音乐、灯光、舞美等,实现梦境现实等多个空间的转换?

黎星:我们有一个创新,就是大量的使用了水雾。水雾有时会在观众的眼前,有时会藏在表演者的身后,辅以灯光,构建起了不同维度的空间。同时,演员的一颦一笑,举手顿足也带有雾,带着一份阴阳两隔之间那种相恋又不相见的感受。我们选用了很多这样的舞美动效,让视觉呈现更加丰富,让空间转化更加流畅。

记者:民族舞剧《红楼梦》海外反响不俗,听说《牡丹亭》也有出海计划。您认为舞剧能够跨文化打动人心的原因是什么?

黎星: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牡丹亭》,我们绝非把它只是当成一个历史角色,一个美学符号。创作时,都在尽可能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国家、文化、文学背后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去找到那些在我们基因里、骨子里的情感,找到那些人类共同欣赏、产生共鸣的东西。这些跨越几百年、跨越山海仍旧能够打动人心的力量,其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魅力。

记者:首演开票即售罄,可见公众对舞剧《牡丹亭》的期待。未来这部剧是否有巡演计划?

黎星:《牡丹亭》还没有首演,能受到观众那么大的喜欢,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非常开心。目前而言,功不可没的是我们宣传团队的所有伙伴们。在所有城市都出现开票即售罄的情况下,对于一个还没有公演的剧目来说,压力都落到了导演、演员和主创们身上。不过,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的动力。

舞剧《牡丹亭》接下来会在全国30多个城市有近百场巡演的计划。这次在苏州的首演,除了很多舞剧爱好者,也有非常多国际性艺术节的总监来看。我们也很希望,能够通过舞剧《牡丹亭》把中国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对于经典名著喜爱的故事带到海外,让全世界的人知道这样的土地上有这样的经典,让更多国外的观众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听说这个排练周期是非常长的,20多个月?

黎星:在2023年的10月份确定了我们要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启动剧本创作,开始了舞美、舞台、服装、音乐、灯光等等的后期的工作。在2024年10月份,我们进入了最后一部分排练场的工作。首演前的一个月,也就是2025年3月份,我们开始了剧场的合排。所以算下来,整个周期将近20个月的时间。

记者:有什么想要对青年艺术家说的吗?

黎星:在《牡丹亭》开篇,我们用了汤显祖先生“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这也是作为青年导演和舞者我想对自己说的。我们要坚信,在古典文学里面,埋藏着很多宝贵的文化基因,我们只需要把它找出来,然后认真的阅读理解,认真地阐释表达,相信就会有更多的人发现,这个才是中国文化里面最深邃的那份力量。

记者:您在文学经典改编舞剧的过程中,总结出哪些经验?

黎星: 我有天开玩笑,我说曹雪芹先生在创作《红楼梦》的时候,他阅读到了《牡丹亭》,但是他无法预知《红楼梦》在200年以后会是什么样。作为当代的舞者,我们有多幸运呢?我们在古典文学这个浩瀚的世界里面,只要以艺海拾贝的方式去捡起星星点点,不仅一朝受教,更能终身受益。

所以,《牡丹亭》是我触碰到的第二个文学名著,第二座高山。我还远远没有办法说出一个方法论,我只能说,我还在继续寻宝和继续挖宝的过程当中,努力用全力与真诚,磨砺每一个工种、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环节,希望创作出更多不负经典、不负观众、不负时代的作品。(完)

编辑:朱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