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今年全国生态日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我市坚定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让环境底色更亮、让生态成色更足、让发展特色更优,以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做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勇当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
日前,大丰区来了一位“稀客”——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鳽,这是盐城地区首次记录到这一物种的身影。当天上午,盐城市观鸟协会调查队员在大丰海堤林带开展鸟类调查时,意外观测到一只正在觅食的罕见鹭科鸟类,经拍摄记录与专家鉴定,确认其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鳽。
盐城市观鸟协会调查队员 徐行:“和我的队友,在海堤路发现一只正在奔跑的鸟类,它的整体色彩偏褐色,头顶有一撮黑色的羽毛,通过相机和望远镜的仔细观察,发现这是生活在南方的一种鸟,叫黑冠鳽。”
据了解,黑冠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该鸟与常见的夜鹭未成年鸟有明显区别,最显著的特征是粗短下弯的喙部,顶冠为黑色,上体覆盖着栗褐色羽毛并布满黑色点斑,下体则呈棕黄色且具有明显的黑白色冠纹,并且这种鸟类在中国分布十分罕见。此次黑冠鳽首次“现身”盐城大丰,背后是盐城对生态保护的坚持与投入。近几年,随着大丰区湿地保护工作的不断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该区新增不少新鸟种,鸟类种类从204种增加至284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从41种增至54种。
盐城市观鸟协会理事长 周晨曦:“黑冠鳽这个新鸟种是非常珍稀的鸟种,它使我们盐城市的鸟种增加到448种,也使我们盐城的二级保护动物鸟种增加到83种,这充分显示了盐城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栖息地上的重要位置。”
眼下正逐步进入候鸟秋迁季,大批鸻鹬类候鸟陆续飞抵“鸟类国际机场”东台条子泥湿地,在这批迁徙大军中,濒危珍稀鸟类小青脚鹬最为引人瞩目,每年几乎是倾巢而至,条子泥湿地记录的种群数量连续数年突破学界预估。这几天,生态摄影师李东明的镜头里不时捕捉到换羽中的小青脚鹬翩飞起舞的身姿,它们一身灰绿色的“迷彩外套”即将“脱下”,换上灰白色的越冬“新装”。
生态摄影师 李东明:“这只还没开始换,因为它是刚迁徙到了条子泥,这是另一只,它这个翅膀羽毛已经换了几根了,它是这样慢慢就将整个繁殖羽换掉,换掉以后,它去了越冬地。”
8月中旬适逢天文大潮,大批鸟儿从觅食的滩面聚集到高潮位栖息地,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正密集进行鸟调,目前已经记录到有二、三百只小青脚鹬抵达条子泥。专家分析,小青脚鹬“组团”入住条子泥,一方面源于这里拥有世界上最大辐射沙洲脊群,为其提供了极广阔的觅食空间。另一方面,当地持续不断开展退渔还湿、湿地修复、除治互花米草等改善生态环境的硬核举措,为种群增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北京林业大学博士 杨红燕:“我们当时2020年的秋季开始正式的系统的在这边做鸟类调查,2020年9月份是1200只,2021年的时候,整个条子泥是1300多只,然后2023年的时候是1800只,去年的时候最高峰数,9月下旬数到了2600只,所以条子泥可以说是小青脚鹬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停歇地,是小青脚鹬聚集最密集的区域。”
探索生态保护与修复,盐城从未停下过脚步。创新提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进行湿地修复,东台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大丰建川鸟类友好种养殖区生态修复、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等项目接连成功,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2024年,全市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万公顷,全市湿地保护率预计达到51.22%,自然湿地保护率预计达到66.28%,分别提升1.82%和2.38%。两年累计除治互花米草27.6万亩,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新造林2.2万亩,浒苔绿潮防控超额完成省定任务。自然岸线保有率43.6%,全省第1。正式加入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如今,在盐城“海、林、滩、鸟”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如诗画卷引来世界关注,独特的生态之美正以靓丽的姿容走向世界。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