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是致敬奋斗者的节日。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全国劳动模范,他扎根乡村、砥砺奋进40年,参与并见证着泾口村的沧桑巨变。从朱沥沟畔的贫困村到坐拥五项“国字号”荣誉的富裕村,他就是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党委书记周向东,他以“蛟龙入海”的魄力与“绣花功夫”的韧劲,谱写了一曲乡村振兴的壮歌。
50年前的泾口村地势低洼,曾是“十年九涝”的贫困样本。朱沥沟与蟒蛇河在此交汇,汛期洪水漫灌,粮食亩产不足百斤。
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党委书记 周向东:“穷则思变,大队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为了拔穷根子,改命运,就组织了10多位返乡渔民创办村级打捞队,到上海去打拼!”
1975年,承载着全村人希望的打捞队在朱沥沟畔正式成立。队员们怀着满腔热血,从这里出发,奔赴繁华的上海黄浦江,就此拉开了“蛟龙人”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初始创业帷幕。1983年,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悄然降临,让这个看似平凡的村办打捞队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
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党委书记 周向东:“(1983年)成功打捞了南京下关码头千吨水泥沉船,从此立足南京市场。企业改制,激发了我们员工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多种渠道,我们建造了4000吨全回转起重船等一批‘海洋重器’,全力打造‘江苏蛟龙舰队’。”
创业之路,荆棘丛生,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艰辛,但周向东始终坚定信念,肩负着让全体村民过上好日子的重大责任。在他的引领下,江苏蛟龙舰队不断发展壮大,不仅自身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还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带动了全村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党委书记 周向东:“我们全村25家疏浚打捞企业、46支潜水队伍抱团发展。全村70%的男劳力从事‘海陆空’,人均纯收入超过10多万元。”
多年来,周向东的奋斗脚步从未停歇。他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之路。2024年,泾口村与省农科院共建的17亩瓜蒌园亩效益超5000元;引入的江苏斑竹袜业有限公司,创新打造的“新1号”品牌远销日韩,带动了400多名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梦想,一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传统“女织”升级为现代制造。
盐都区秦南镇泾口村村民 还士凤:“以前在家围着灶台转,现在住在流水线上,一个月能挣4000多,抵得(上)过去半年收入。离家也近,来回特别方便。”
产业反哺民生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多年来,周向东将任职工资和所获荣誉奖金全部捐献,用于改善村民福利。2013年,周向东成立首家村级“大病救助冠名爱心基金”,11年来累计捐赠132万元;2021年成立的泾口村长者食堂,如今每天服务150位老人。
老人 武万舍:“我们中午一顿两块钱,三菜一汤,蒜苗炒肉、乌子鱼烧萝卜、红烧土豆还有个汤。我们老人各个吃得饱饱的。”
从“蛟龙”入海到“袜业”织梦,从“瓜蒌”满地到“米香”四溢,周向东用实际行动践行“让乡亲们手头宽裕、脸上有光”的誓言。据悉,这位“江苏省劳模”于4月28日上午在北京接受“全国劳模”表彰——这是对他40年来坚守的最高礼赞。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