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一两徽墨一两金 原来古人写字这么“壕”

时间:2025-01-20

徽墨,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因其“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等特点为文人墨客所钟爱。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近春节,黄山市屯溪区的部分书法爱好者,在黎阳老街支起了桌子,现场挥毫泼墨,为过往的游客书写春联。

相较于使用成品墨汁,书法爱好者叶群秀更愿意用墨锭研磨出墨汁来书写。

书法爱好者 叶群秀:写书法必须要用到墨,墨不光是必需的材料,也是中国书法一个组成部分,浓墨淡墨它呈现的韵味就不一样。一个润,二个它没有很大的阻力,它落在纸上它可以透进去。

叶群秀手上拿的墨锭,出自1公里外的徽墨厂。走进墨厂,一股浓郁而独特的墨香扑鼻而来。如今,这里还保留着最传统的制作徽墨的方式。一间间房门内,炼烟、制墨、描金等10余道古法制墨工序各有讲究,藏着徽墨的奥秘。

徽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程国胜:这是其中之一叫古法点烟,它的主要原材料是用桐油和猪油,把这两种原材料搅拌在一起,通过灯芯草通过小火点燃,因为缺氧会产生大量的烟,烟上升到碗的顶部,把烟灰刷下来以后,这就是做墨的最初原材料。通过无数次的这样地去收集以后,才可以去做墨。

一豆灯火,一缕青烟,覆碗收烟,集胭制墨。徽墨以松烟、桐油烟、动物骨胶和皮胶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多种名贵珍稀辅料,经千锤百炼精制而成,素有一两徽墨一两金之说。千锤万杵之下,阵阵墨香扑鼻而来,墨条随后被放入墨盒压制成型。

徽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程国胜:我们的师傅经过轻胶10万杵来杵,就像一个捶打的过程当中,杵透了以后放到模具里面压制过以后,它才会送到下一个车间进行阴干。

想要做出一锭好墨,上好的原材料、娴熟的技术能力缺一不可,只有沉心静气、耐住寂寞,方能成就一锭锭好墨。

徽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程国胜:做一锭好墨的话,比方说胶我们可能用的是鹿角胶,用的烟可能是大漆烟,里面放的中药材都是一些名贵的天然中药材,在这个板模的设计当中,也一定是要达到一个非常舒服的外形设计,而且在做的师傅当中,也是需要挑选一些非常有经验的老师傅去做,包括描金它也是一个非常细致的活。

描金是制作徽墨的最后一道工序。墨干燥后,匠人们会在这块方寸之地的徽墨上描绘各种款识和纹样,描金后的徽墨,不仅美观,还能起到密封作用。

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汪培坤:木模雕得精细一点,或者利用书法,更能体现它的一种文化内涵。再根据填色描金,而且层次也比较丰富,看起来立体感效果就好。

活化徽墨技艺 千年传承“一锭香”

随着现代书写工具的兴起,徽墨一度国内需求低迷不振。面对困难,徽墨匠人们更新技术、创新产品,让这门古老的技艺不断焕发光彩。

徽墨传承已有千年历史,制作技艺复杂。为了更好地传承好徽墨技艺,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汪培坤收集了上万个徽墨模具,并进行了逐一整理。

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汪培坤:历代名人的书法都在做墨模上体现,这里模具大概总共有万把副模具,品种一两千个左右,这些品种我基本上拓片,全部已经都整理好了。

汪培坤在徽墨产品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力求把这一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徽墨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汪培坤:我想利用一些变色的颜料在墨上体现,主要吸引年轻人的眼球,但我这个墨一出来之后效果就不一样,你看这墨的光泽,斜面光泽跟侧面光泽它都不一样。

如今,汪培坤将更多的心血放在了技艺传承上,面对汪培坤执着与坚守,“非遗二代”程国胜更加坚定决心,他积极进行作品开发,创新出许多符合大众喜爱的徽墨产品。

徽墨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 程国胜:包括一些突破传统造型的、突破传统方式的,我们都有尝试。最终能传下去,能走得更远,还是以文化历史背景的这些诗词字画的东西才能走得更远。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研习传统手工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黄山市屯溪区文旅体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 应国华:我们积极地把徽墨制作技艺打造消费新场景,把描金、点烟这种各个车间都把它纳入非遗旅游线路。

编辑:李戎文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