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生热点

“双碳”引领 逐“绿”而行

时间:2024-07-29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四个三”工作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高质量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在推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能源转型和促进绿色发展方面争做表率,努力为实现“30·60”目标贡献盐城方案。

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日前,我市首个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国瑞新能源200兆瓦/4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顺利投运。该储能电站内,只见144个储能集装箱组成的超级“充电宝”整齐排列,配建有36套储能一体机、一座110千伏升压站,以及一座运维楼,可实现一天两次充放电,做到100毫秒级响应。40万度电,如果按照一户一天十度电的用量换算,可以满足四万户家庭一天的用电。

国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电气工程师 俞强:“项目于2024年6月30日全容量并网投运,现场配置八名运维人员,确保充电放电的安全平稳,待室内装修结束,可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记者了解到,该电站在凌晨从电网“下载”电量,到用电高峰时,将储存的电量“上传”,以此平衡电力余缺造成的波动,提升电网的稳定性。有了这个“充电宝”,绿电企业就可以充分释放绿电产能,减少用电损耗并提高效益,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用电高峰期缓解供电压力,促进绿电能源电力利用,保障电力可靠供应。

国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气工程师 俞强:“一方面减少电能的浪费,另一方面起到调峰调频作用,促进电网平滑稳定供电,像我们储能电池全生命周期充电次数能达到6000次以上。本项目建成后,将在能源转型、清洁能源消纳、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电网的稳定性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支撑电力系统的建设、保障地区的能源安全、推动‘双碳’战略实现,助力盐城低碳示范区的建设。”

对于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探索,全市干群矢志不渝、捷报频传。近日,射阳县海通镇获得由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发出的“零碳乡镇”认证证书。这也是全国首张“零碳乡镇”认证证书。

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绿色低碳部部长 顾正:“今年年初我们与海通镇合作,研究制定包含碳汇提升、产业低碳发展、能源资源绿色低碳发展、城乡低碳建设、低碳生活等5类21个指标在内的全国首个‘零碳乡镇’认证的技术评价规范。”

记者了解到,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是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作为国家级生态镇——海通镇林木覆盖率超28%,新能源发电形成一定规模,一二三产企业全部实现“瓶改电”,已建成运行全市首家“双碳”产业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约15%,净零碳率约为32%。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 程琨:“海通镇作为全国首个通过‘零碳乡镇’认证的地区,它的举措在推动地方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先锋和导向作用。这不仅体现了地方在实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向低碳环保方向转变的关键举措。”

射阳县海通镇副镇长 朱政:“绿色低碳发展永远在路上。下一步,我镇将持续做好‘零碳乡镇’的内涵品质提升,全力推动全镇域、全方位朝着零碳目标方向发展迈进,系统构建绿色发展监测体系,我们将持续打造一批低零碳乡村、景区、工厂和社区等单元。”

如今,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已渗透到盐城的每一寸土地上。2023年,盐城作为江苏唯一的设区市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根据《国家碳达峰试点(盐城)实施方案》,我市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现代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初步展现现实模样,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突破1700万千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3.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20%以上,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编辑:朱 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