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近日发布消息称,近十年来,该中心联合西南大学、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在保护区持续开展的生物资源综合考察和专项调查工作中,共发现5个植物新种。
图为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植物新种——巫溪铁线莲(拍摄于2016年5月30日)。新华社发(邓洪平 摄)
据介绍,考察中发现的植物新种包括“巫溪铁线莲”“巫溪虾脊兰”“多裂繁缕”“三峡白前”和“巫溪马铃苣苔”。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分类》(《Phytotaxa》)、《西北植物学报》等知名植物分类学期刊上。
图为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植物新种——巫溪虾脊兰(拍摄于2016年5月29日)。新华社发(邓洪平 摄)
此外,科研人员在考察中发现,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多种珍稀濒危物种,在保护区内发现的3595种维管植物中,有74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中国家级51种,重庆市级23种。
图为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植物新种——多裂繁缕(拍摄于2020年8月19日)。新华社发(陈锋 摄)
调查工作的开展,丰富了重庆市植物区系,为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参考。
图为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植物新种——三峡白前(拍摄于2021年4月13日)。新华社发(陈锋 摄)
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巫溪县东部、大巴山脉腹地,地质构造复杂,海拔高差近2400米,悬崖峡谷随处可见,保存了亚热带北部山地大量的珍稀濒危物种,是我国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基因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保护价值。
图为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植物新种——巫溪马铃苣苔(拍摄于2022年6月16日)。新华社发(熊驰 摄)
来源:新华社
编辑:李戎文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