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文化,源自先民们的日常劳动和生活,又不断被赋予新的想象和文化内涵。龙舟竞渡缘何而起?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在扬州博物馆的二楼大厅里,陈列着一艘使用整根楠木制成的唐代竞渡舟。跨越千年,如今人们在参观时,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它较为完整的躯干,感受到唐代竞渡场上喊声震天、劈波斩浪的壮观景象。
扬州博物馆副馆长 宗苏琴:这艘龙舟全长有13.65米、宽0.75米、深0.56米,可以说是体形非常巨大。我们今天通过这艘船就可以想见,当年的龙舟是何等威风凛凛,当年的赛手又是何等意气风发,而当年的赛事又是何等壮观激烈。
据唐代史料记载,当地在每年端午节前后都要举行“竞渡采莲龙舟之戏”,观众数万,热闹非凡。
关于端午节龙舟竞渡的来由,不同地域也有着不同的说法。按照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以及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在长江流域的两湖地区、广东等地,当年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荡舟江河之上,后逐渐发展为龙舟竞赛。
流传于贵州、福建等地的说法是,古时江河沿岸多水患,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前后举行祭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
而在江浙一带,传说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感怀吴国大夫伍子胥的忠心,便将祭伍活动与原有的端午习俗结合起来,形成了最初的龙舟竞渡。
宁波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副馆长 宋臻:如今人们更愿意在端午节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来到水上划龙舟,表现自身的一种阳刚之气。这个也体现了一个民族需要用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团结和振奋自己的精神。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