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专题稿件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⑥

时间:2023-08-17

无论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来检视发现自身不足,做到知耻而后勇。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9年6月24日)

“君子检身,常若有过”,即君子要时刻检视自身,好像常有过错一样。言外之意,修身律己、省察克治不是一两天的事,而要成为时时处处的自觉。这句话出自一本古代典籍《亢仓子》。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相传是老子的弟子。他认为,对于自身缺点,“贤者见之宽恕而不言,小人暴爱而溢言,亲戚怜嫉而贰言”。自己有了过失,别人未必能发现,即便察觉到了也不见得会说出来。这时,主动的“检身”就格外重要了。道理人人都懂,但并非每个人都能时刻践行。孔子提倡“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见不贤而内自省”,但他也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意思是没见过有谁能意识到自身错误而深感自责的。可见,遇事克己自省、直面己过,并不容易。一个人能否检身,别人不大知道,外界也没法强求。每当独处一室,能不能自我剖析、反躬自问?可不可以做到不对自己隐瞒、主动查找并纠正错误?如是种种,全都“存乎一心”。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从天竺山上带回两块石头。一天,他在把玩之际忽然醒悟:如果游玩之人都随手拿走几块天竺石,那天竺山岂不要被掏空?他写下一首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君子检身”贵在主动,难在自觉。杭州任上,白居易政绩斐然,他兴湖筑堤,引水灌田,植树成荫,造福百姓。按理说,留下区区“两片石”以作纪念,实在算不上什么事,而他却能自我审视,认为此举有伤“清白”。这种自责、自省、自警的态度,令人敬佩。

古往今来,许多先贤都注重“吾日三省吾身”,视之为提升自我的有效方法。春秋时期,晏子曾以弯曲且布满疙瘩的木头自喻,认为只有经过“劈、削、刨、锯”后方能成材。同理,每个人也应当下一番日省月修的工夫,及时给自己“修枝打杈”。

北宋宰相文彦博留下了“数豆修身”的故事。文彦博自幼聪慧过人,但因为顽皮常惹祸犯错。于是,他准备了两个瓷罐,做了好事就往一个瓷罐里放一颗红豆,做了错事就在另一个瓷罐里放一粒黑豆。慢慢地,红豆越来越多,黑豆越来越少。他以此诫己立身,终成一代名相。
他人的批评提醒固然可贵,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内因。明代思想家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写道:“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如果只见他人不是、无视自身不足,就会陷入自我满足、自以为是的怪圈,更别说有所提高了。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古人认为,能够正视自己不足的人就称得上是君子。今天的党员干部,也应有“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把自省作为一门必修课。

编辑:朱 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