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筚路蓝缕
40年栉风沐雨
40年风华正茂
40年逐梦前行
城市在岁月流逝中拔节生长
人民生活在改革发展中日新月异
梦想在砥砺奋进中变为美好现实
天蓝地绿基因红
有人有地有机遇
奋进的盐城正青春
地处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发展、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重国家战略的黄金交汇点。
拥有长三角地区最大、最具潜力的后备土地资源,陆域面积1.7万平方公里、江苏第一,沿海滩涂46万公顷、江苏最大,具备承接百亿元级甚至千亿元级重特大产业项目的战略空间。
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集高铁、航空、高速为一体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5+2”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布局,23条重点产业链全面起势,晶硅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全国第一,动力及储能电池产能规模全国第二。荣获江苏省2022年度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十四五”期间规划近远海海上风电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超过全省70%,同时打造中国东部沿海的光伏发电基地。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社会用电量近七成来自新能源。
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举办地。
在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上
盐城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树立工业强市鲜明导向
用好战略机遇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深度融入长三角
坚持创新引领,壮大实体经济
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
崛起万亿产业集群
对于盐城来说,过去靠工业起家,现在和未来仍然要靠工业发家。地处多重国家战略交汇点的盐城,抢占产业发展风口,把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突破口,聚焦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新能源、新一代信息 技术、新材料、大健康和数字经济、海洋经济“5+2”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动力及储能电池、晶硅光伏等23条产业链,打造链条完备、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
盐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
23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开票销售5800亿元
钢铁、新能源产业和晶硅光伏产业链
开票销售突破千亿
一批地标性产业正加速崛起
在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这条新赛道上,盐城坚持“强整车、优配套、聚集群”,突出整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后市场五大领域,初步形成了整车企业带动、动力电池为品牌、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的产业格局。集聚悦达起亚、华人运通、国新3家新能源汽车整车品牌,摩比斯、瑞延理化、理研等250家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以及SK新能源、弗迪、蜂巢、捷威等一批动力电池龙头企业。2022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开票销售640亿元。
晶硅光伏产业链是5条地标产业链之一,基本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开发的全产业链。其中,光伏硅片集聚了协鑫光伏、阜宁阿特斯等重点企业;光伏电池片及组件汇集了阿特斯、天合光能、润阳、协鑫、正泰等重点企业;此外,还集聚了小牛、博阳等一批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盐城已成为全国电池、组件产能最大的晶硅光伏产业群。
风电产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是落实“双碳”目标任务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中车电机、中材科技等一大批风电装备企业构建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依托富集的“风光”资源,国家电投、华能、国家能源、三峡、大唐、国信、华电、中广核等一大批央企和大型国企,实施风光资源系统化、规模化、集中化开发。截至2023年3月,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282.48万千瓦,占全省23.88%,规模全省第一。3月份,全市新能源发电量74.16亿千瓦时。
融合“集群+链条+园区”发展模式,激发“龙头+小巨人+科技”乘数效应,打造“地标+优势+绿色”鲜明标识,推动地标产业链领先全国、优势产业链做大规模、潜力产业链取得突破。1至4月,全口径工业开票销售3360亿元,同比增长7.4%;规上工业开票销售2798亿元,同比增长6.2%。
共享盐城发展机遇
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城市特质
作为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的
沿海对外开放城市
盐城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动力
主动把发展的“小气候”融入全国
甚至全球发展的“大环境”
加快形成
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
对外开放格局
以大开放推动盐城大发展
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贡献更多盐城作为
盐城高起点规划建设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黄海新区两大战略空间。
建成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各1家,省级开发区(高新区)13家。
中韩(盐城)产业园和盐城高新区被认定为江苏自贸区联创区,苏北首家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获批。
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重点布局“一轴、两核、三组团、四园区”,加快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科教创新、生态文旅、现代物流等产业集聚。
黄海新区拥有滨海港、响水港两个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13个,重点发展综合能源、优特钢、新材料、海洋生物、现代物流等产业。
中海油、国家电投集团、大唐新能源、华电集团、江苏德龙、印尼金光集团、上海电气等先后进驻。
厚植投资兴业沃土
企业“青山常在”,经济才能生机盎然。盐城出台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56条措施,印发推动工业强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企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发布盐城市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政策措施……拿出真金白银为企输血赋能,用心用情为企办实事解难题。
到搭把手努力解决各种疑难杂症
再到张开嘴加强政企沟通合作
在盐城
各地各部门把惠企服务的质量和效益
放在重要位置
出实招、用真心、优服务
既看为企做了什么
更看助企效果好不好
确保“精准滴灌”的政策红利
从“纸上”落实到企业“账上”
为构筑营商环境“强磁场”、架起项目建设“快车道”,组建由部门和镇(园区)为主体的帮办代办队伍,市、县、镇三级联动,分级负责,对重大项目全流程帮办代办。去年以来,295个市级以上重大项目全部实现帮办代办,办理时长平均压缩30%。
在全省首推“承诺+审验”等创新举措,成功推动SK动力电池等35个省市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落户项目中推行“极简审批开工”政策,在确认土地、环保、安全合规前提下,多部门联合为企业签发《承诺预审施工意见书》,实现签约即开工。
绘浓生态宜居底色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这方生灵奇境正成为更多人心中的“诗和远方”。《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盐城)世界自然遗产地2022年度鸟类监测报告》显示,目前盐城已记录鸟类436种,占全国鸟类种类的30.17%,珍稀濒危鸟类共计117种,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受威胁鸟类37种。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鸟类多样性的增加,折射出盐城呵护湿地、保护生态的生动实践。
独此一份的生态财富
再获世界顶级认可
对于盐城来说
是荣耀更是责任
每一寸“湿”情画意
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
盐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积极实践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
创新理念
切实守护好黄海湿地这一方净土
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贡献盐城智慧
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统筹推进湿地、林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和海域等国土空间生态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全力保护绿色生态“瓷名片”。2022年,全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亩,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率先建立野生动物保护联席机制;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计划2023年年底完成。
擦亮“世界自然遗产”亮丽名片,推动生态+文旅深度融合。盐城现有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0家,西溪、九龙口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大丰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台、射阳、盐都、亭湖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九龙口、大纵湖创成国家湿地公园,大洋湾创成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0年很长
足以让一棵幼芽长成参天大树
再也不畏惧风雨
40年很短
短到来不及细细品味
就在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奔向新的征程
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
新时代的盐城
正处在砥砺奋进的最好时期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
盐城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
拿出赶考的勇气
明确赶考的目标
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
把空间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
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勇毅前行
绘就绿色低碳发展的美好未来
来源:盐城宣传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