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时节,风景如画。沉甸甸的高粱穗粒丰硕饱满,铺展在广阔田野上,耐盐碱水稻也已进入收获期,到处都呈现出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这一时期,各地抢抓有利时机,有序推进秋粮生产,进一步落实增产措施,筑牢全年粮食丰收基础,确保颗粒归仓。
昨天上午,响水县潘庄村一处种植基地里的高粱率先开镰,3台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以每天数百亩的收割进度,抢抓晴好天气加班作业,确保成熟的高粱颗粒归仓。
江苏双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 董飞:“我们都是订单(销售),现在正在进行收割当中。”
据了解,与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不同,高粱对于生长环境则是入乡随俗、落地生根。它除了可以作为传统“口粮”直接食用,还可以用于酿酒,秸秆可作为饲料,亩收益与水稻相当,但更易于管理,成本较低,收益更高,是可规模化种植的农作物之一。
江苏双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理 董飞:“我们收割完了以后,把高粱籽全部烘干、去杂、运送到酒厂。收完以后,我们立刻就抢种麦子,亩产现在大概也就700多斤,产值在1500块钱左右,效益还是很好的。”
秋风拂过,稻谷飘香。在江苏大丰华丰种业种植基地,金色稻浪随风翻滚,颗粒饱满的稻穗微微低垂,数台收割机在田间紧张作业。该种植基地负责人高青正在查看水稻收获情况,他告诉记者,别看现在这里是丰收田,在多年之前可是无人问津的盐碱荒滩。
江苏大丰华丰种业种植基地负责人 高青:“目前大面积的收割已经达到85%以上。我们通过耐盐水稻新品种的种植,加上良种良法及去碱化技术,加之引用淡水灌溉的技术,使盐碱地盐碱程度得到进一步的改良,预计今年的产量达到1400斤每亩,较去年增加了100斤每亩左右,为粮食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曾经的盐碱荒滩到现在的丰收田、大粮仓,大丰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把目光看向这片荒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与国内知名院校、农科院所合作,采用引淡水灌溉和秸秆还田的方法,去盐碱化,改善土壤,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沃野千里。
江苏大丰华丰种业种植基地负责人 高青:“我们将继续推广这一技术,让耐盐水稻新品种,在更大的盐碱地上种植,进一步地提高盐碱地的利用率。”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