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要闻

直通2023江苏两会丨聚焦现代农业、政产学研、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盐城代表委员这样说→

时间:2023-01-19

1月14日至1月19日

江苏进入两会时间

肩负着全市人民的重托

出席省两会的

在盐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

认真履行职责

积极为全省发展建言献策


在全面贯彻

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

奋力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谱写“强富美高”

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

关键时刻

代表委员们有什么建议?

最关注哪些话题?

让我们一起聆听

他们的两会声音
第五期来啦



锚定五大攻坚方向 创新服务新发展格局

杨建文

(省人大代表,江苏银宝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大力培育江苏精品农业品牌,推动江苏农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作为盐城农业龙头企业,银宝集团将进一步找准中央决策、省委部署和市委要求与银宝发展实际的结合点,主动系统谋划,更富创造性服务新发展格局,将机遇转化为现实行动和发展成果。”1月18日,省人大代表,江苏银宝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建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集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担当农字头,做足盐文章”定位要求,锚定“大粮仓、大超市、大花园、大厨房、大盐商”五大攻坚方向,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拓前行。

“围绕作业流程自动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规模化,银宝将积极打造集良种研发繁育、粮食规模种植、粮油精深加工、仓储物流中转、政策性粮油储备、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粮油检测为一体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杨建文说,按照“链主拉动、配套跟进、集群发展”思路,集团将通过延链补链强产业,提质增效托起“大粮仓”。

“盐之有味”是盐城重点打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越来越多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杨建文介绍,作为品牌运营管理主体,银宝集团将进一步放大品牌集聚整合作用,配套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和果蔬供应保障基地,形成“买盐城卖全国、买全国卖盐城”的经营格局,用地道食品繁荣“大超市”。

“集团相关产业多属于低碳、零碳甚至负碳产业,我们将以绿色低碳作先导,促进农旅结合扮靓‘大花园’。”杨建文介绍,集团将以射阳盐场环境整治提升为契机,以农业(渔业)+新能源为主导,配套休闲农业、采摘体验等主题农旅项目,融入全省“生态百里”风光带。

安全高效、品质惠民是银宝集团一贯的追求。“以央厨公司为主体,结合供应链体系建设,构建‘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团餐食堂+线上平台’一体化发展模式。”杨建文说,银宝集团将持续打造城市“大厨房”,为丰富市民“家庭餐桌”和“公共餐桌”提供放心、安全、优质的农产品。

“我们还将擦亮品牌拓市场,精耕细作振兴‘大盐商’。”杨建文深有信心地表示,银宝将紧扣盐城海盐绿色健康的高端特性,突出历史文化元素,以海盐产品差异化为发展方向,深入研发“盐城的盐”“银宝海立方”系列盐产品,进一步提升盐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推动盐产品销售再创新高。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

周东山
(省人大代表,南京大学射阳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我深感赞同。创新发展,才能不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1月18日,省人大代表,南京大学射阳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周东山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南京大学射阳研究院和科技园以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为主线工作,围绕校地共建协议和地方战略发展需求,攻坚克难,努力打开创新创业和技术转移工作的新局面。
“研究院和科技园总体本着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原则,以优势学科对焦射阳特色产业,以大学科技园服务地方企业,以‘南大智慧’‘南大力量’构建南京大学与射阳地方产业的‘科技走廊’。” 周东山介绍,研究院采取“学科+产业”“研发平台+创新载体”创新模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学校与平台、平台与产业的媒介功能,合力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和“科创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工作,全面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射阳“十四五”发展纲要,南京大学射阳研究院和科技园,建设以服务射阳主导产业、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培育,技术应用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等工作,为射阳产业提供技术输出和科技服务,以持续创新和服务输出为地方主导产业赋能。截至2022年12月,研究院和科技园培育企业3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实现射阳高质量发展产业和科创资源的生态集聚。
“建平台,引资源,更要出成果。”周东山提到,截至2022年底,南京大学射阳高新技术研究院及入驻项目团队累计申请专利212项,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由南京大学、中科院等人才团队实施的纳米黑金材料、高分子超滤膜、人工智能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高新产业项目陆续落地转化,“实现了从人才引进、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质变和裂变。”
周东山充满信心地表示:“2023年,我们将继续探索和追求,坚持‘需求牵引、协同创新’的发展宗旨,以研为媒、以创为介,以人为本,对标建设一流创新载体,架设南京大学与地方产业的‘科技走廊’,助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地方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当好基层领头雁 树乡村振兴新标杆

梁来杨

(省人大代表,阜宁县古河镇梁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乡村振兴绝不是着眼于一个人的富裕,而是要解决整个‘三农’所面临的问题,更多着眼于村庄和村民的整体进步。”1月18日,省人大代表,阜宁县古河镇梁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梁来杨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将再接再厉强化党员的责任担当,全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着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让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全省加快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基层力量。
“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是村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重要渠道之一。”梁来杨认为,乡村振兴最核心的还是要促进产业发展,“特色”二字非常重要,乡村产业发展一定要按照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作为一名来自乡村基层的省人大代表,梁来杨着力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用行动践行每一句承诺。在他的带领下,走特色路,打特色牌,梁庄村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蹄疾步稳。2022年梁庄村集体经营收入51万元,相对收入达到32万元,村里现有投资金额1000万元的葡萄种植基地,万头生态猪场、水产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农民富裕、村级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村庄环境美丽,这样的乡村才能实现真正振兴。”梁来杨说,为破解村级经济薄弱难题,村里积极向上向外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依托村内土地资源优势,盘活村级闲置资产,增加村集体积累。经过一番环境治理,村河道环境明显提升,水质显著改善,村容村貌、田容田貌发生质的变化,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只有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里。”作为一名深耕农村、扎根基层的代表,多年来梁来杨一直致力于为农业农村发声,让全体村民都过上好日子。“担任村党总支书记,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的愿景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与希望的田野。
“奋斗创造奇迹,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努力让乡村美起来、让农民富起来。”梁来杨满怀信心地说:“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起步之年,我们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发展新篇。”





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宋成荣

(省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其中我们盐城承担了73.08万亩!”省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宋成荣听完省政府工作报告后倍感振奋,对扎实推进盐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认真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聚力打造东部沿海大粮仓,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端牢“中国饭碗”作出更多贡献。
农田是农业发展之要、粮食安全之基、农民立命之本。作为长三角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农业区,全省农业大市、产粮大市,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项目数量、规模和投资始终处于全省领先位置,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涝能排、旱能灌……一派沃野平畴美丽画卷在盐阜大地徐徐铺展。
“高标准农田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宋成荣介绍,过去一年,我市坚决扛起稳粮保供政治责任,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优化规划布局夯实根基,找准比较优势打造亮点,紧扣时间节点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亩,出台《盐城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确定“十四五”期间建设高标准农田480万亩,其中新建180万亩,改造提升300万亩,积极试点耕地质量提升、智慧农田、生态农田建设,全市掀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热潮。
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建成后如何做好后期管护?“我们通过健全工程管护制度,推进全市所有高标准农田全部落实常态化管护,实现建成一块、上图一块、管护一块,切实发挥项目最大效益。”宋成荣表示,接下来将落实好“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部署要求,以更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建设质量,奋力推动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编辑:单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