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中国日报》整版刊文聚焦盐城
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深化中欧合作


为深化中欧能源合作
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由国家能源局、江苏省人民政府指导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欧盟商会
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
将在盐城市举办论坛主题为
海上风光助力低碳发展
中欧合作共享绿色未来
今年是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本次论坛将聚焦中欧能源合作,大力发展海上新能源对保障能源安全、加快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10月,第十一次中欧能源对话在北京召开。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和欧盟能源委员西姆森均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中欧清洁能源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鉴于当前世界各国对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此次备受期待的论坛为深化中欧合作、推动海上新能源蓬勃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

主论坛将包括开幕致辞、成果发布、项目签约和主旨发言。分论坛包括“海上风光论坛”“零碳园区论坛”“储能论坛”“氢能论坛”“新型电力系统论坛”“绿电绿证论坛”。
中欧双方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企业、行业智库、研究机构及相关驻华使领馆代表将与会,围绕海上可再生能源领域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促进产业资源整合,挖掘中欧合作潜力。
盐城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海上新能源资源禀赋优越
被誉为“中国海上新能源第一城”
是江苏乃至全国
海岸线最长、海洋面积最大、
潮汐湿地最广、海洋资源最丰富、
海洋经济增长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盐城在100米高空的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年等效满负荷小时达3000-3600小时,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盐城海上风电潜力超过3000万千瓦,其中近岸地区约900万千瓦,深海地区约2400万千瓦,占江苏规划容量的70%以上。
▶盐城依托资源禀赋优势,全力拓展蓝海风电开发,截至2022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5.54吉瓦,预计到2025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9吉瓦,发展潜力巨大。

▶除了风能潜力,盐城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400-1600千瓦时/平方米,年平均光照时间在2280小时左右,年发电量利用小时数1200小时左右。盐城现有可开发光电资源约3000万千瓦。
▶截至10月,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3619兆瓦,总装机容量、风电装机容量和光伏装机容量分别占江苏的22%、41.5%和10.7%,规模居全省首位。
盐城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力争打造
世界风电装备产业集群
全国晶硅光伏产业集群
沿海绿色氢能产业集群
和长三角新型储能产业集群
今年1月至10月
盐城新能源产业企业188家
开票销售1383亿元
同比增长15.7%
已成为蓬勃发展的新能源发展中心
▶盐城目前拥有众多知名风电设备制造商和零部件公司。海上风电设备制造能力占全国的40%以上,叶片制造能力占全国的20%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电设备综合生产基地之一。
能源是中欧最早、最重要的
合作领域之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
海上可再生能源市场
而欧洲拥有
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盐城非常重视国际合作
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
与欧洲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
在海上可再生能源领域
保持开放的合作态度
▶成功建设了中国首个中法合资海上风电项目。其光伏组件广泛出口到许多欧洲国家,包括德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波兰和荷兰。
▶2021年,盐城举办首届中欧海上风电产业合作与技术创新论坛。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领导人也访问了这座城市。

▶2022年,盐城新能源贸易进出口总额突破100亿元。今年,市委主要领导率团出访欧洲,重点对接欧洲能源企业。
▶盐城的港口在海上风电设备运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截至目前,共开通33条国际和国内航线,并与丹麦两个港口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盐城射阳港已成为风电整机企业海上运输的主要通道。大丰港建设大型后方配套风电装备专用堆场,建成中国风电叶片出口三大基本港之一、世界上第一个为北极航线装载风电设备的港口,创造了单船装载风电设备最高纪录和单船装载叶片最多纪录。

▶盐城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愿与国内外客户朋友携手合作,加快推进新能源装机2000万千瓦,实现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目标。
此次论坛持续三天
期间主办方将发布
《2023中欧海上新能源发展合作论坛
盐城宣言》
加强中欧在海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
寻求该领域的创新突破
携手推动产业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