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艺术致敬现代经典
——评锡剧《涓生之路》
文 | 朱玲
《伤逝》是鲁迅唯一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收录进小说集《彷徨》。与同时期的爱情小说有所不同,作者没有一味地歌颂和褒扬“五四”时期以来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而是经过体察与慎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所谓的“自由恋爱”存在的问题,正如文中作者所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没有经济基础和独立谋生的机会,女性的解放和自由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而这也恰恰是导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以一“伤”一“逝”悲剧收场的根本原因。这部小说表达了鲁迅对于“五四”以来中国启蒙话语的反思和质疑,也透露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和社会前途命运的困惑和迷茫,其中揭示的道理、引发的思考至今仍然闪烁着现代性的光芒。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 图片来源:我苏网
改编原著使之进入更为广阔的大众传媒视野,历来是我们纪念先辈、致敬经典的有效途径。据统计,“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影视戏剧等作品约有17部,涉及戏剧、电影、连环画等多个领域。其中改编最多、传播最广的艺术形式当属戏剧。根据《伤逝》改编而成的戏剧作品共有8部,分别是话剧《无常·女吊》、话剧《子君》、话剧《伤逝》、话剧《祝福之夜》、歌剧《伤逝》、歌剧《紫藤花》、昆曲《伤逝》以及豫剧《伤逝》”(苏冉,2022:41)。
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即将问世百年之际,作为以传统戏曲艺术致敬现代经典的一部力作,由无锡市锡剧院、东台市锡剧团联合创排演出的锡剧《涓生之路》于2023年9月亮相紫金文化艺术节。该剧创作班底强大,由国家一级编剧仲春梅执笔、国家一级导演安凤英执导,梅瑞坤任唱腔设计,杨浩平作曲、配器,涂俊任舞美设计,两位主角涓生和子君分别由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王子瑜和锡剧“梅派”第三代传人蔡瑜主演。该剧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和江苏艺术基金双项资助,并被列入江苏省新时代舞台艺术优秀巡演剧目。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 图片来源:我苏网
被称为吴侬软语的无锡方言是锡剧的语言基础,其语言声调婉转曲折,这种韵律行腔的方式奠定了锡剧温婉、清丽的音乐特征,同时又富于叙事与抒情,极具江南民间音乐特色。锡剧《涓生之路》在作曲和唱腔上充分利用了锡剧音乐这些特征,根据故事情节时而高亢,时而舒缓,时而哀婉,音乐的情绪表达泾渭分明。同时,根据不同人物、性格、角色配以不同的音乐,尤其是易局长的儿子、纨绔子弟易升每次出场的音乐,讽刺中兼带诙谐,典型的丑角出场的标识。该剧的作曲和唱腔设计,在根植锡剧传统的沃土之中巧妙运用配乐手段,合乎人物性格,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传承之中有创新。
尽管舞台上展现的是现代内容,但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尽力保留了传统锡剧表演程式化、时空自由化和人物行当化的特征。剧中现代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在使用戏曲舞台上传统的程式表达,自然贴切又不违和,其自然过渡足见匠心。比如在第三场《歧路》中,子君在家为涓生缝补长衫,苦等他归来,而涓生此时正在酒馆独斟独饮,借酒消愁愁更甚。两人同时不同空的一番对唱,是传统戏曲中常见的表演程式,在这部现代剧中依然使用得恰到好处。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导演的创新性尝试,主要表现在现代戏剧元素的融入,比如涓生梦境里的一群黑衣人。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 图片来源:我苏网
舞台呈现总体上遵循了中国戏曲诗化、唯美、大写意的美学追求。没有太过华丽和繁复的舞台布景,只有台正中满树花蕊的丁香树异常醒目,那是涓生和子君爱情的象征,而图书馆里满架的书籍则代表了涓生作为知识分子的信仰。小狗阿随于道具师是一个难题,既不能牵一只真的小狗上台,又不能用毛绒玩具代替,剧中巧妙地以传统戏曲中的折扇代替,并配以真实的小狗叫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行而上的语汇表达,精准体现出剧作的思想内涵。砌末虚实相生,在自由空灵的空间里营造出了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
虽说是现代戏,展现的是现代人的现代生活,但对于演员而言这部剧却不简单,因为它行当齐全,在舞台上的表演难度极高,要求四功五法基础扎实、唱念做舞并重,而且还要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不同于传统剧,它的人物内心矛盾与戏剧冲突都十分强烈,又具有当代戏剧特质。好在该剧中的几位演员都实力过硬、发挥出色。扮演涓生的王子瑜,是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扮相英俊秀气,嗓音高亢明亮,有“小小王彬彬”之称。扮演子君的蔡瑜,是锡剧“梅派”艺术新一代传人,在剧中对人物性格与内心把握精准,思想和情绪起伏表演到位。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恪守本行的角色特征,并在舞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具备“人保戏”的能力,可见无锡市锡剧院近年来在人才培养上下的功夫。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 图片来源:我苏网
锡剧《涓生之路》取材于鲁迅的原著,但我们发现,编剧在故事情节上做了较大改动,着力点不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而是放在了“五四”以来旧中国知识分子涓生这个人物身上。全剧由《探路》《涉路》《迷路》《歧路》《泣路》《归路》六部分构成,展现了涓生从最初进城求生活时的奋进到沉沦到觉醒这一艰难的心路历程。他彷徨过、颓废过、堕落过,为了活下去,曾经一度失去理想、失去尊严、失去爱情甚至致使他的爱人子君失去了生命,终而觉醒并在沉默中爆发。剧作以“涓生之路”喻指“五四”运动以后旧中国青年共同经历过的迷茫、彷徨而后崛起之路,意在说明正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夯实了思想基础。
我们暂且抛开涓生的个人性格弱点与家庭责任感缺失不论,来探究一下造成《伤逝》这个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又是什么力量使得“五四”以后的中国青年拨开迷雾最终找到了光明的前行之路?
锡剧《涓生之路》剧照 图片来源:我苏网
鲁迅曾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指出:“在没有掌握经济权的情况下,娜拉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站在一个世纪后的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在不改变经济基础的前提下,“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启蒙运动仍存在种种问题和弊端,难以进行彻底改变。“女性解放”“恋爱自由”也最终被现实证明了是一句空话。换句话说,经济基础不改变,社会制度不改变,涓生仅仅通过个人的一系列悲惨遭遇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时的社会局面,无法真正找到“归路”。现实中,那个历史阶段的中国知识分子,有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彷徨与无助之中。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才使得中国人民真正觉醒,才使得千千万万个涓生、子君式的中国青年避免了重蹈“伤逝”的命运悲剧。通过个人的一系列遭遇进而觉醒奋发,这类题材的作品并不少见,也确实有积极进步的意义,该剧改编的原著——鲁迅《伤逝》的思想深度是同时代的其他爱情小说远不能及的。原著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收场,留下一个可供讨论的、发人深思的故事结局。但以锡剧这一传统戏曲的形式致敬现代作家与经典著作的《涓生之路》,改编了原著的结局,让观众到锡剧剧场了解鲁迅经典著作,又给观众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不管戏曲的结局如何改编,如果包含既能够牵涉历史的、社会的、时代的因素,也能够引发人们对不分时空的人性中共有的因素的思考,都是最值得期待的。
参考文献:
鲁迅:《彷徨》,作家出版社,2019年12月。
苏冉:《鲁迅〈伤逝〉戏剧改编的特色与创新》载《四川戏剧》2022年第11期,第41-44页。
章崇彬:《锡剧的音乐特色研究》载《中国戏剧》2017年第11期,第64-65页。
项目标注: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昆剧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视角探索》(编号2023SJZD102)、苏州大学2021年度第一批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团队资助项目《中国昆曲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编号21XM100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编号19ZD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朱玲,博士、副教授,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基地。
来源:江苏网络文艺观察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