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始终是盐城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所在。近年来,盐城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矢志不渝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织美经济、生态“双面绣”,在黄海之滨为“美丽中国”增添一片绚丽多彩的风景。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征途中,盐城交上一份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答卷。
为保护世界重要的候鸟栖息地,遏制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对海岸带湿地生境的侵蚀和破坏,我市开展大规模互花米草除治工作。在位于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东台条子泥湿地南北两侧的方塘河入海口和梁垛河入海口,记者看到,滩地上数台割草机“理发”推剪一般来回刈割,旋耕机对遗留的根茎旋耕打碎,一些地段则直接用挖机翻根深埋。工作人员正在吹沙垒坝和取土筑堰进行匡围,待合拢后引灌潮水进行淹没除治。
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保松:“ 我们互花米草分布的范围在东台50%以上是处于生态红线范围之内,其中包括世界自然遗产地,包括很重要的景观湿地,所以这些地方尤其是要慎重使用药剂处理的方式。另外,我们有40公里左右的互花米草的分布带是位于新建海堤的下面,这些地方在150米到200米的范围内,是不能用大型的机械进行深挖操作的,所以从生态安全和围堤安全这个角度考虑,我们选用围淹的方法是比较安全的。”
据了解,作为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竞争性强,扩散迅速,直接威胁底栖生物、海岸植被的生存,破坏鸟类栖息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做足调查摸底、技术论证前期“功课”,邀请相关专业单位对全市互花米草生长区域实地调查。同时,引入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严格执行设计标准,牢牢把控施工质量这条“生死线”。
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方塘河口项目经理 陈余庆:“我们严格按照工程施工质量的标准与技术要求,确保互花米草除治的除治率达到90%以上。”
目前,先期展开的除治项目正加紧推进,主要施工工序将于9月底完成,工程完工交付周期长达三年。随后,记者来到已完成互花米草除治的地块——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区,看到招潮蟹、弹涂鱼等底栖生物正随着湿地生境的修复快乐回家。
中交上航局川水湾海岸带湿地修复项目负责人 徐海兵:“我身后的这块区域原来全是互花米草,从去年12月底我们进场施工,到今年5月份完成,主要采取刈割加翻根深埋技术,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湿地生态得到了初步的恢复。”
世界自然遗产,是具有全球价值的城市名片。从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到推广“金融+生态”创新试点。继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地之后,2022年盐城又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3.37万亩,位列全省第一。全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加快实施,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底完成。四年来,盐城以申遗成功为新起点,守护独特生态资源,发挥世遗品牌效应,擦亮美丽生态名片,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扎实开展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