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射阳县海河镇烈士村,79年前,一群年轻的抗日战士血洒于斯长眠于斯,多年来,经过多方查找,“寻亲”小组联系上了烈士所在部队。
3月30日,对于安葬在射阳县海河烈士陵园内的19位烈士来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中部战区某红军旅官兵代表和人武部官兵及各界人士300多人,在烈士墓前,向79年前在这里英勇牺牲的先烈敬献花篮。
这一天,19位无名烈士整整等了79年。1944年,新四军某部在海河镇塌港伏击日伪军,18名战士英勇牺牲,当地称之为“塌港伏击战”。战斗结束后,当地群众安葬了18位无名烈士。其后不久,又发现了一位牺牲的战士。解放后,地方政府建起了一座纪念碑,为永远铭记烈士的伟绩,将原塌港村更名为烈士村。
射阳县海河镇党委书记刘德龙:“烈士的故事,我们海河十几万人民都是清楚的,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对烈士所在的组织、部队以及家人在哪里?大家都不清楚。”
为烈士“寻亲”,是告慰和缅怀,更是致敬和责任。今年初,射阳县多部门联合成立了烈士“寻亲”小组,走访省内多地,遍访知情人士,搜集相关史料。
射阳县人武部政治委员 严乾龙:“一天我打几十个电话,从中部战区到北部战区,从机关到战友,所有的信息用到一起去的时候,一次次的失望,但永不放弃。”
三个多月来,“寻亲”小组辗转两千多里,查阅史料50多万字,拨打1000多个电话,发送上万条交流短信。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找到了烈士所在部队。
某部队政治指导员 张斌:“反复比对了,我们部队的一些历史资料,发现我们参加海边战役过程中,在陈家洋和塌港战斗,还有一些敌人的汽艇,这些信息都是能吻合上的。”
革命战争年代,有太多无名烈士,他们已然矗立成一座座高大挺拔的丰碑。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也吸引着人们去追寻、去思考、去践行。
射阳经济开发区人武部副部长 张明玉:“我们要向革命先烈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