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东台市最东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东流入海夹带的泥沙,在洋流作用下淤积成陆、向东淤涨。来此谋生的巴斗先人们,以杂树芦苇搭棚,把贮粮笆斗翻过来当饭桌,人们就把在笆斗上吃饭叫做“笆斗饭”,巴斗村也因此得名。这座美丽、安静的小村庄紧靠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条子泥湿地与黄海国家森林公园,申遗成功,彻底改变了巴斗人围垦滩涂发展经济的滞后战略,如今,退养还湿成果显著,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聚集、栖息,形成了渔家唱晚归与海鸟伴日落相映成趣的和谐共生景象。
从空中俯瞰,巴斗村不大,但“颜值”很高。“花园式”村庄里,黑色的柏油路和绿色的林带纵横延伸。村里渔文化气息浓厚,木质帆船、老船长小屋被很好地保留下来。
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党支部书记 叶勇:“祖祖辈辈是从事海洋捕捞生产。从2013年成立了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家户户投资,人人参与,从养殖这一块,我们村民每个劳力(每年)近一万元的分红。”
虽然合作社的成立让村民们日益走上致富的道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洋资源枯竭敲响了发展的警钟,为响应国家号召减船转产,到2015年,渔民逐步“洗脚上岸”,全村仅剩15条渔船在运转,再加之条子泥作为黄海湿地核心区之一在2019年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上岸后渔民生计如何保障,成为了一道难题。
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副院长 汪正飞:“自然遗产的设立,对于原住民而言,其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们世代靠海吃海、以海为家。在保护与发展中,他们面临的抉择,可能是外人感受不到的。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平衡,让大家在自然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提升幸福感,是目前学界及地方政府都急需关注的一个课题。”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巴斗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搬不走的“绿水青山”成了巴斗村全体村民的“金山银山”。2019年,村“两委”决定从养殖业转移到旅游业,带领村民借此打造“海上渔村·醉美巴斗”。渔娘民宿是一家营业两年的特色民宿,两层小楼,富有本地韵味的装修,简约又时尚。老板娘祁兰芳告诉记者,自巴斗村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以来,她已经陆续开设了一家特色饭店和一家民宿,经营状况也持续向好。
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村民 祁兰芳:“现在基本上就是忙的时候是一房难求,平时基本上都是客满这样的一个状况。周围来玩的就比如说像无锡、上海、苏州这样的客人,来到我们民宿,对我们的环境是非常的赞可,就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渔村、百来户村子的渔村,有这么好的环境。”
从“靠海吃海”向“养海护海”、生态发展转型。巴斗村将特色渔文化、海文化、红色文化串联成一条3公里长的旅游观光线,当地渔民从渔旅融合发展中获得的“红包”一年比一年鼓。
东台市弶港镇巴斗村党支部书记 叶勇:“过去80%捕捞的,到去年只剩10%劳力搞捕捞,还有30%搞养殖,还有60%搞旅游发展,我们利用巴斗地域条件的优势,我们以生态湿地为主打,进行策划、规划、谋划,向生态旅游发展。”
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副院长 汪正飞:“我们需要更多这方面的人,要去引导原住民积极投身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当中,原住民也是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他们在保护与发展间寻求平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