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1日,在国内第一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设立两年之际,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群贤毕至,来自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生态保护组织的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共同擘画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升级版。
对于条子泥湿地这一珍贵的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宝库,如何进一步提升保护能级、丰富保护手段,是论坛开设以来一直关注的长线话题。设在东台沿海经济区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条子泥区域候鸟种群数量的监测,并尝试解码底栖生物“食谱”与水鸟“族谱”的关系。研究表明,条子泥有20多个候鸟种群超过全球物种数量数量的1%,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副教授贾亦飞:“我们720的案例得到了全世界很多关注。我们也应该继续做一些工作,包括加强一些监测,然后做一下更细致的定量的研究工作,以后能够为像勺嘴鹬小青脚鹬提供更好的一些环境,能够真正的把这些濒危物种,极危物种的帽子能够往下压一压,能够让它的种群得到恢复。”
如何弹好保护与发展“二重奏”、实行二者正向循环是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引入公民的力量,动员志愿组织加入,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与会嘉宾见仁见智,观点激荡碰撞,擦出智慧火花。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三角地区负责人、罗德学者李雨晗:“首先我觉得保护和发展其实并不是矛盾的,很多情况下,当我们把一个地方生态保护的特别好的时候,对当地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也是来自于生态保护的效益能够公平的分享,让所有人,尤其是当地人能够从中受益,这样才能是一个生态保护的一个积极的正向的循环。”
科技部专家库专家、博士 高志刚:“我们需要进行湿地碳汇方法学研究,对湿地碳汇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加速进入中国碳交易平台,促进人们对湿地强大固碳作用的认知,推动湿地更好的发挥固碳作用,让我们这块宝地不仅仅是鸟类的天堂乐园,同时也是湿地碳汇经济的重要高地。”
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勺嘴鹬保护联盟主席 孙莉莉:“同时在双碳目标下,大家都知道滨海湿地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在未来,在3060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技术,也可以给全球人民做好示范。”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