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网欢迎您!
新闻从业人员监督电话:0515-88436128 新闻热线:0515-88436022 商业合作:0515-88436019
搜索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盐城广播电视总台
客户端

智慧盐城APP

退出登录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本地要闻

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2-06-10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推动文化遗产在活态传承中得到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得到合理利用,持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水平,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让文化遗产散发出绚丽光彩。

在东台市实验小学513班的这堂特别的劳动课上,由非遗传承人、发绣工艺大师组成的老师团队正在授课,台上讲得绘声绘色、生动有趣,台下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

学生 徐源成:“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了解到东台发绣是非常珍贵的艺术瑰宝,它历史悠久,是优秀的非遗文化。作为家乡的少年,我们要传承好它,把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

东台发绣始于唐代,以人的发丝为材料,运用滚、施、缠、套等数十种针法,在布帛上施针度线,被誉为“东方一绝”。

国家非遗东台发绣传承人 丁崇政:“我们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这个活动,就是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喜爱东台发绣这一传统的家乡文化,一起保护好传承好发扬这一传统的工艺,让我们的东台发绣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东台发绣、大丰瓷刻这些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精彩展示,既展示了传统技法,又弘扬了传统文化,给同学们呈现出了一场非遗文化的视觉盛宴。在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大丰瓷刻代表性传承人陈银付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丰瓷刻的发展历程,并现场为孩子们演示了瓷刻技艺,并指出学生在制作中注意的细节。

国家非遗大丰瓷刻传承人 陈银付:“我们把我们盐城的一些特有的湿地的这个文化,比如说像我们的吉祥三宝——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我们采用卡通的形式把它引进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这个产生兴趣,从而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瓷刻技法,更好地把我们瓷刻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学好。”

陈银付介绍,制作一幅完美的瓷刻作品,需要六道工序,有时需要凿刻几万下,很费功夫。而且由于材料的特殊性,一旦雕刻失误就没有办法修补,只能报废。因此,大丰瓷刻也被称为“瓷器上的刺绣”。

盐城市大丰区城东实验小学副校长 唐春涛:“推进非遗教育课程进校园,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近年来,我市始终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建设、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资源、完善文化遗产保护阵地设施、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社会氛围、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水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26处,全市博物馆可移动文物40213件(套)。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42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4名。全市范围内,共有备案博物馆14个,非遗展示场所21处。积极开展博物馆社教活动、馆校合作、研学旅行等项目,组织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让民众共享文化遗产的活态魅力。

编辑:顾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评论·

共12条

0/30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