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保险需求的持续释放,保险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非法商业保险活动也顺势抬头,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保险营销乱象丛生。今天太小平带大家了解一下短视频保险自媒体有哪些套路,如何避免被误导。
短视频兴起 保险营销套路多
目前,短视频平台已涌现出大量的保险自媒体,无论是讲解保险知识,还是推荐保险产品组合,其内容良莠不齐,观点偏颇。他们多以“蛊惑性”的标题博取眼球,例如 “XX险怎么买最便宜”“明明XXX,保险为什么不赔”等。这些内容表面看似专业,实则暗藏陷阱,也不乏存在贬低同业,误导消费者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短视频平台本身并不具备保险销售的资质。
短视频销售误导主要类别
l 饥饿营销类
宣传保险产品即将停售或限时销售,如使用“秒杀”“全国疯抢”“限时限量”等用语。
l 夸大收益类
混淆保险产品和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如发布“保本保息”“保本高收益”“复利滚存”等。
l 曲解条款类
故意曲解政策或产品条款,如宣称“过往病史不用申报”“得了病也能买”“什么都能保”等。
如何避免销售误导
l 充分了解保险产品信息
保险产品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消费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保险消费理念,通过正规渠道充分了解保障责任、保险金额、除外责任等重要产品信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保险产品。
l 虚假信息请勿轻信及传播
当前自媒体平台门槛低、发布主体多、缺乏内容审核,消费者在接收此类非官方渠道发布的销售信息时,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冲动消费。若遇前文所述的类似情况,请勿轻信,更不要转发;如有疑问,可向相关保险机构咨询或向监管部门反映,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往往采取多重包装的手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消费者若不出险理赔,很难发现其本质。我们在购买保险时,应当挑选一个服务优质、值得信赖的保险公司,选择正规的购买渠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经济实力进行投保。同时也要谨慎对待他人的建议,仔细阅读合同条款。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盐城网及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 ,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
点赞0
点赞0
最新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