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记忆中发光的小事

发布时间:2017-09-14 查看数:0

在过去的13年中,我在盐城广播电视总台的多个部门干过多个工作内容互不相关的岗位。时间不长不短,很多事情就像夏夜里的一颗流星,甚至一缕风,不经意间就已经被清扫出大脑的存储空间,但也有一些事,当时发生时漫不经心,却在岁月流逝中渐渐清晰,牢牢地绑在了记忆的空隙中,无法忘记。

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后来又有人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可是以我在地市级媒体工作多年的经历,我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们体验“王者荣耀”的机会真的不多,大部分时候,我们更像是一个苦行僧,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带着一颗“敏感”的心去陈述与记录,并以此修炼自己,完善自我,仅此而已。

叔叔,你还会来吗?

第一个故事,关于孩子。在我工作第二年的除夕夜前夕,一位姑娘拉着我陪她去敬老院拍一条短片。当时,盐城的敬老院与儿童福利院只一墙之隔,因此拍完老人,我们向院方提出再去儿童福利院拍点素材的请求。尽管是个不情之请,庆幸院方并没有拒绝,我们得以进入拍摄。

就这样,一扇与往日“人间”完全不同的世界的大门在我面前打开了。我这样说,也许有人认为我很夸张,但是我觉得我那时的心情与震撼应该比我今天所能用语言描绘的更加“心惊肉跳”,起码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来说,毫不夸张地说“我惊呆了”。在那里,我第一次遇到严重先天性唇腭裂的孩子,笑着拍手要你抱;第一次被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的孩子抱住腿,听他说你完全听不懂的话;第一次去安抚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安静下来……甚至,第一次全程心慌手抖地学着给一个陌生的宝宝换尿片。当然,也有完全不同于以上类型的孩子,比如其中的一个女孩儿就很漂亮,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她发色金黄,全身雪白,尤其是眼球,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紫水晶,漂亮得像个瓷娃娃。可是她美得那么不真实,那么“不正常”,工作人员告诉我说,这个孩子患的是白化病,很严重的一种。

那天,在那里度过的2个小时,至今回忆起来,我都觉得自己非常僵硬,包括大脑神经。在那里,我一直不停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我是他们中间的某一个,我该怎么办?我会不会像今天这样相信坚强与奋斗的力量?可得到的答案是迷茫。后来,我们几位同事一起筹款,买了些零食送给孩子们。临走时,“瓷娃娃”拉着我的一位男同事的衣服问:叔叔,你还会来吗?“当然啊!”同事斩钉截铁地说。小女孩突然变脸说道:你骗人!随即,就跑开了。

你总想把剧情设计得温情脉脉,但现实一转身就给了你一记耳光响亮。小女孩一语中的,后来,我们那群人都没有再去过那里,不是没有时间,而是一种本能地回避。当时拍摄的素材,后来整理制作成一条名为《我想有个家》的公益广告,获得当年省广告节公益广告影视类金奖。

十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女,为自己的生活忙碌不停,也逐渐懂了一些人生的况味,却一直没有勇气去看看那群孩子。直到去年年底,我自报选题去做了一档新闻节目。时隔多年,当初的那帮孩子早已离开,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批情况相似的孩子。幸福的笑脸几乎相同,不幸的疾痛各自伤悲。做完节目,工作人员向我简单介绍了当时那批孩子的去向,尤其那个“瓷娃娃”,听说是被一个很不错的家庭领养了,我欣慰,如此美好的孩子终于不用在期待与等待中患得患失了。

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朴素的小故事让我如此难忘,漫长岁月中,它留给我的沉淀与反思无比深刻,离别时,那些孩子期盼的眼神我永远难忘。记者是个需要走心的职业,就像一个战士,穿上军装,接过枪,就随时准备上战场,没有等待成熟的时间,所以,心智的成熟与诚恳,始终是我们的必修课。

春江水暖鸭先知

我要讲的第二个小故事,是在我做交通记者的两年中发生的一件小事。那两年,市内环高架快速路网建设如火如荼,众人瞩目,我几乎每周都有两三天“混迹”于内环高架大大小小的工地与梁场间。出于报道需要,我几乎接触过工程一线的各个工种,但大部分时候,我与他们打交道,只是为了了解工程本身,对他们本人,我并没有在意。

盛夏时节的一天,我和我的同事一起爬上一座40多米高的工程枢纽,四十多度的高温让我们气喘吁吁,腿脚发抖,汗流浃背。几个工人正在现场忙碌,我们像往常一样开始拍摄。突然,我眼前出现一块三棱形的小钢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句诗: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首宋代诗人苏轼的名诗名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出现在这里,却让我始料不及。而且,不得不说,这句诗在那天的工地上出现,其实非常精准地描述出了工地现场与工人间的关系。大家也许不知道,按照高架建设的工期节点,工人们整天的作业时间和工作量都非常饱和,尤其夏季,为了避开正午高温,他们四点多就得赶到工地现场,开始忙碌。三九寒天的凌晨,三伏酷暑的午后,他们手中的钢筋与机械,寒时像冰,热时像碳,可如此艰苦的环境,不仅没有让他们产生一丝倦怠,反而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况且写这首诗的还是一双苍老而布满灰尘的,几近六十岁老人的手。老人的长相非常“建筑工人”,被我们认出后,一脸的羞涩与不安,工友们介绍说他是这个工地上的“文艺青年”,常常利用休息时间背诗写诗……听完,我瞬间就被他感动了。写诗,如果是此时、此地、此身,我们没有办法不感动,不是吗?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自己应该走进他们的生活,发现与挖掘建设者们背后的故事。

2016年12月30日,盐城高架建成通车,改变了盐城的城市面貌,提升了盐城的城市气质,长虹当空舞,不少盐城市民奔走相告,兴奋不已。当天,我的同事们航拍制作的美轮美奂的高架夜景,让无数人振奋,引无数市民点赞。但那些普通的工程建设者们呢,他们在我的镜头前一转身就成为了茫茫人海中微不足道的一粒砂砾。

新闻有很多面,今天你选哪一面?扑下身子,让眼皮贴近地皮,才能发现动人的故事,平凡人曾给我最深感动。

灾后安置安房更要安心

第三个故事,涉及一个宏大的主题,但我只想说其中最微小的一个细节。射阳县陈洋镇是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的受灾区,陈德玉是射阳县经济开发区陈洋办事处的一位副主任。负责灾后安置工作的她,简单温和,富有亲和力。当她领我们走进安置小区时,我们先是被眼前堪比高档别墅的安置小区环境所折服,然后又被村民们对这位女主任的熟悉与热情所深深折服。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眼前的景象告诉我们,这其中必有好故事。

这份疑惑,直到我走进陈洋的农民画室才找到答案。看到20多位零基础学员在经过短短二、三个月培训后,就能画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甚至他们的一幅画作能卖出8000块钱,已经有人开始以此谋生的时候,我瞬间秒懂了为什么灾民们对这位女主任怀有这样的“宠爱”,以及为什么陈洋灾民家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主动挂起了一面五星红旗。这面旗、这个人在他们最艰难的时候,曾陪伴他们走过一段黑暗的路,并带他们重新开启了新生活。

我问陈主任,当初怎样想到让灾民们去学画画,她说因为射阳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农民画氛围已久,而且灾民安置,不应该只安置房屋,更要安置人心,灾后安置,安房更要安心;我问她凭什么相信这些零基础的学员能画画,她说这里的乡里乡亲她都熟悉,画好农民画的关键是要有生活阅历,灾民们心中情感奔流,肯定需要抒发;我问她是怎样做到让灾民们自觉自愿地走进了绘画课堂,她说先通过政策鼓励,比如给愿意学画画的灾民发工资,等到他们技艺成熟时,再帮助他们把画作拿出去参赛评奖,拿到网上进行销售,等到他们真正得到实惠后,他们就会变得积极主动。话语虽然朴实,但有想法,有方法,我在心里已经为她点了32个赞。

每个人都是自己工作生活的主人公,即便他们从未成为我们新闻故事中的主人公,可所幸,他们始终带着这份独属于自己的主人公责任感与自豪感默默工作与奉献着。发现他们,写好他们的故事,我想就是我们做记者这份职业最大的乐趣与成就,也是属于我们的责任感、自豪感。

记者生活,忙忙碌碌,有时候非常麻木,但总有那么一瞬间,你突然感觉到自己被击中,甚至被击碎,但其后,你又很快就能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寻找到重建与重塑的感动与力量,并渐渐在心中再次盛开出一朵无怨无悔的小花朵。

谢谢大家!未来,让我们继续感恩、前行、不懈怠……


新闻中心  陈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