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赋能盐城绿色发展的科创排头兵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5-29 查看数:0

建市4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人才扎根盐城,他们自立自强、致力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用创新、人才、产业“三链”融合发展的理念让盐城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快速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植根盐城十多年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听听他们的环保故事。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与盐城的这段“缘分”,还得从上世纪讲起。上世纪70年代淮河水质变坏后,地处淮河下游的盐城受到严重影响,几十年来,盐城人在淮河治理上费尽心思,淮河流域的几个县区也发展缓慢。2009年,盐城环保产业迅速起步,并成立了苏北唯一、中国规划面积最大的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盐城环保产业园。然而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产业园虽建好了,可上哪去找技术与智力支持呢?而就在此刻,南京大学的一个科研团队正悄然将目光投向了盐阜大地,双方一拍即合。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 陈金干:“建院以来,我们始终把人才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在盐城人才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多管齐下的招引和培养,团队专业人才从初创期间的8人,目前全职人员已经增加到237人。

这一支以博士、博士后、硕士为主体的环保科技研发与服务团队,其中三分之一为省外来盐落户人才,不仅为研究院科技研发与行业服务集聚了人才,而且为盐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大气污控技术所所长 王建成:“研究院的绿色事业与这里的人才政策吸引我从省外安扎在盐城这片沃土上。盐城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研究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成长通道,我们这些外地来盐人员能够干得安心、舒心,希望能够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盐城、回报研究院。”

强势推进科技研发,催生研发产出是研究院的主职主业,十多年来,研究院团队围绕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盐处理处置等难题,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核心技术,攻克限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认可与众多荣誉。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先后获得了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省部级两项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多项环保技术与装备突破等标志性成果,2021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予首届科技创新发展奖先进集体称号,彰显了研究院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资源循环利用所所长 陈利芳:“研究院以区域、行业环境治理问题为导向,立足盐城及周边地区开展技术研发工作,在流域治理、大气污染控制、生态固碳、资源循环利用等多个领域自主研发出一批核心技术与装备,并优先在盐城滨海、大丰等多个园区进行了示范应用。”

2020年,为策应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启动了滩涂菌草种植与利用项目,通过试验基地的研发,掌握了本土种植的技术,形成了资源循环利用与产业化思路,正积极实施推进大面积推广,努力构建滩涂增绿与碳汇体系,全力服务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生态固碳所所长 邢立群:“菌草属于高效牧草,可以结合我们盐城畜牧业的发展,实现种养结合。同时它具有比较高的光合作用速率,可以实现我们盐城680万亩土地上上亿吨二氧化碳的固定,为我们盐城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多年来,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致力于把科技优势转化为产品、产业优势,在盐孵化的企业有三家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投资2亿元建成集环保装备研发、中试与生产为一体的产业化基地。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的成套技术与装备在江苏、山东、山西、安徽、内蒙古等省(市)工业园区建成示范应用工程,发挥了科创平台的标杆作用。

江苏南大华兴环保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 杨峰:“兴办衍生企业是南大团队推进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南大华兴成立七年来,在引进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深化行业服务中成效显著,营业收入连续三年超2亿元。公司先后获批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称号,2022年获批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企业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李爱民:“在盐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目睹了盐城的快速发展,深感她是一块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城市。过去的十三年,与其说是我和我的团队对盐城作贡献的十三年,倒不如说是盐城成就了我和我的团队成长的十三年。今后我们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自觉扛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担当,争当服务盐城绿色发展的排头兵。”

责任编辑:朱 洁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