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革命纪念馆:以精神之源的“活水” 永续红色血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沂蒙精神,是和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的发源地正是山东省临沂市。近日,我们“追寻曙光向未来”大型融媒采访行动一起走进了那里。
记者胡熙雅:“沂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今天我们‘追寻曙光向未来’大型融媒采访行动就来到了这里,作为沂蒙精神的发源地,沂蒙儿女经历了怎样血与火的淬炼?又如何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沂蒙革命纪念馆。”
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了庄严肃穆的纪念馆,眼前一封封书信、一座座雕塑、一段段影像,都是建构在历史事实之上的革命情怀的诠释与映像。展馆内1300余件革命文物的背后,闪现着沂蒙人民的铮铮铁骨。行走在各展区,宛如穿越时光隧道,沂蒙精神在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里闪现、清晰。
山东省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皓琳:“在我小的时候,爷爷每当放假都会带着我来到这里。我的爷爷也是一位抗战老兵,在这里长眠着当年他的首长,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副主任陈明,以及他的夫人辛锐同志,他们夫妻俩在大青山突围战中先后壮烈牺牲。他们牺牲后,陈明的一个公文包和辛锐的一幅画作紧紧地挨在一起。”
红色故事代代传,红色精神永流传。如今,作为革命后代,王皓琳在红色故事宣讲的道路上走了11年。当我们问她沂蒙精神到底是什么?她思索了一会儿反问我们,如果一边是你嗷嗷待哺的孩子,一边是革命后代的孩子,你会先哺育谁呢?这个问题,沂蒙人民也曾面临了千万次,但答案却只有一个。
记者胡熙雅:“我身后这座雕像刻画的,是著名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的故事。抗战时期她创办了‘战时托儿所’,从1939年秋到1942年底的三年时间里她抚养了30多名革命后代和8名烈士遗孤。自己的4个孙儿却因为营养不良不幸夭折。这种军民生死相依、共渡难关的动人故事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了1942年的盐阜大地上,曾经出现过邹鲁山不负‘陈毅托子’重任的故事,相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军民鱼水情深、唇齿相依的故事,一次次向我们例证‘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
共产党人的军民鱼水情从来不是空洞的歌颂,而是一个个用生命写就的赞歌。沂蒙根据地420万人口中有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名将士血染疆场。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孩子送战场,凝聚成了沂蒙精神的慷慨悲壮。
山东省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王皓琳:“我们组建了一支沂蒙精神宣讲团,结合我们的展板、实景以及一些文物,对展览进行一次二次的故事创作,使更多的人了解沂蒙精神,了解沂蒙大地上发生的一件件惊心动魄,而又壮烈的烈士事迹。”
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把沂蒙精神、铁军精神利用好、传承好是临沂和盐城的历史使命,也为我们解读精神维度上的共通密码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山东省临沂市沂蒙革命纪念馆宣教科科员王新然:“在之前,我也去过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很震撼。红色资源是不分地域的,希望将来,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馆与馆之间的联动,将我们红色的革命和血脉可以传播得更加的广泛。”
采访感悟:这里是沂蒙革命纪念馆里最大的巨幅群雕,叫做《力量》,展现的是沂蒙地区支前老乡弯腰推着装满物资的小推车,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前行。这些小推车大小不一,木架木轴看起来粗老笨重,却推出了革命的胜利,推出了光明的未来,蕴含着沂蒙精神的关键密码,那就是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车轮滚滚,民心如潮,一个个定格在历史中的瞬间,无不印证着: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万众一心向前进,我们就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沂蒙革命纪念馆是沂蒙抗战历史的浓缩,更是革命信仰的象征与沂蒙精神的继承。回首过往,多少奋斗,多少牺牲;展望未来,多么憧憬,多么豪迈。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眺望前路,有开阔水域,也有激流险滩,作为新闻人,我们将充分践行“四力”要求,在追寻曙光的征程上马不停蹄一路奔赴,踔厉奋发昂首阔步于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
责任编辑:朱洁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