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凝聚奋起力量 点燃革命希望

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0-20 查看数:0

1927年8月1日,2万多名怀揣革命理想、心存救国抱负的有志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危难中奋起,在江西南昌城头打响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历史篇章。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我们“追寻曙光向未来”大型主题融媒采访团探访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见证红色血脉的延续。

记者 周行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我身后,就是95年前八一起义的总指挥部旧址——江西大旅社,也是现在的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从八一起义走来,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感受那段烽火峥嵘的岁月。”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为纪念这段被载入史册的红色记忆,1959年10月1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并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成为宣传展示人民军队诞生、发展、壮大历史的“中国军史第一馆”。

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讲解员 熊恬:“我们现在所处在的是陈列大楼的序厅,序厅的前方,您可以看到是一个圆雕,名为‘石破天惊’,造型是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扣动着步枪的扳机,那么这也象征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时光荏苒,如今的江西大旅社与2007年建成的新馆陈列大楼交相辉映,一旧一新,相得益彰,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望着一件件讲述着革命故事的文物,每个人都能去体味自己心中的1927。

江西省南昌市濠上街小学大队辅导员 梁超兰:“我带同学们、少先队员们来到八一起义纪念馆,进行一个参观学习,希望通过这次的活动让同学们感受到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精神,也希望将这种红色精神传承下去。”

江西省南昌市濠上街小学学生 刘彦蓉:“我们决心在未来做一个有志向、有知识的人,早日成为一名优秀的接班人。”

在纪念馆二楼,一面刻录着南昌起义参加者的名录墙岿然屹立,千余人的姓名按照姓氏笔画整齐排列。为了补全英雄事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自筹建以来就一直在四处寻找南昌起义参加者的相关信息。从最初的一两百人到如今的1120人……这份不断延长的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背后,凝聚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数代人的努力。

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 熊艳燕:“希望能挖掘出更多的关于这段历史的人、物,从人和物身上找寻他们的共同点和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我们就发现,当你走近这一个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通过我们挖掘出来,我们是感觉很震撼的。所以的话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我们肯定是延续下去的,而且也有责任一定要把更多的人物从岁月当中打捞出来。”

为了让大众了解八一故事,纪念馆还积极探索“情景体验式”“实境亲历式”和“感触沉浸式”的实践育人模式,让学习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该馆打造了“那年八一”沉浸式实景剧和“玉兰清明祭”“永远的七一”等主题教育活动,打破了红色文化传统边界,让“红色八一”可感、可触、可传播。

江西省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副馆长 熊艳燕:“当年南昌起义,这群人参加起义的时候都特别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7岁,年龄最小的才不到14岁,那么我们就在想那个年代的年轻人和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是有共同点的,我们就要抓住这个共同点,就是青年人的担当、时代的担当和青年人的血性,从这个角度上来挖掘南昌起义前夜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而就是说激发年轻人更好的来理解南昌起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历史的认同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一张张泛黄的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敢为人先、为民奋斗的光辉形象。走出展厅,回首那“群星”的塑像,我们领悟到了“八一”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创新精神;一种忠于祖国,不屈不挠勇于胜利的奋斗精神;一种所向无敌的伟大实践精神。青山处处埋忠骨,碧水深深伴英魂。岁月悠悠,枪林弹雨早已远去,但先辈留下的印记永不磨灭。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烈士不朽功勋,在新起点上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单丹

责任编辑:单丹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