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见证信仰与初心
为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盐城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追寻曙光向未来”大型融媒体主题报道。从今天起,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采访团队分成多路奔赴全国各地的红色纪念地和场馆,重访革命遗迹、再现红色留存、倾听动人讲述,展现先辈们成长奋斗的历程。1921年7月23日至8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召开。今天,我们报道的第一站探访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见证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初心。
记者 周行竞:“这里是中共一大会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一百零一年前,一群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岁的年轻人,怀抱着救国救民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梦想,从全国各地会聚于此,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百年初心自一大孕育,百年起点从一大开启。正值国庆假期,各界群众自发走进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感受红色文化,眼里满是自豪的光芒。
参观者:“每一次来心情都很激动,感受到我们党的这个强大、伟大,这些年发展,我们作为党员感到非常光荣,非常荣耀。”
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在沉沉黑夜中点燃起来。一个世纪后,与一大会址仅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建展馆拔地而起,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火热的红色新地标。
中共一大纪念馆讲解员 张淼:“展览一共分五个部分,通过1168个展项,612件展品和珍贵文物,生动的向我们讲述了在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孕育诞生的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主题雕塑名为历史选择,伟大起点,一大代表们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这间石库门,可以看到在他们身后的就是上海望志路106号,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回望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共一大纪念馆不只是静默的建筑,更是人们实地感受初心、汲取不竭精神力量的场所。今年适逢中共一大纪念馆建馆70周年。70年来,越来越多的党员自发来到党的诞生地参观学习,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管 张欣怡:“像我们一大纪念馆在2017年之前我们的参观人数大概是在50到55万人之间这样的一个区间,在2018年我们的参观人数达到了142万人,那么在去年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的参观人数达到了154万人,可以说是大家的参观热情是很高涨的。”
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成为开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钥匙。如今,原本静静摆在库房内的文物也“活”了起来,“走”出纪念馆展柜,“走”进城市各地标,成为生动的党史教材。同时,场馆着力打造红色文创,开发设计了“初心红”笔记本、党章字帖、“把一大带回家”纪念U盘等产品,在年轻群体中火了起来。
中共一大纪念馆宣传教育部主管 张欣怡:“近几年我们也是为了更好的激发观众这样的一个参观的兴趣,那也是推出了非常多的公益类的进馆体验项目。”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回望与瞩望之间,我们仿佛听到了“百年变局”的历史召唤,而红色永远是伴随我们前进的力量。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共一大会址再次焕发了它的百年风华,闪耀着革命的荣光,指引我们的未来,将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采访手记】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走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来之不易。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理想变为现实是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一百年来我们的党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是经过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我们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一定要牢记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使命,无惧风雨、逐梦前行,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青春的赛道上不断奔跑,争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责任编辑:顾雪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