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战士”的旗袍
在新四军纪念馆的陈列品中,有一件漂亮的旗袍,它的主人名叫王海纹,身前是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女战士班的副班长。1941年7月24日凌晨,为了躲避敌人的扫荡,转移途中,王海纹被日伪军枪杀,她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17岁。
照片中,这位外表清秀,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姑娘就是王海纹,原名俞中和。那么这件丝质面料的旗袍,就是她身前最喜欢的衣服!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但是我们仍能看出它的做工十分的考究。
王海纹1924年9月17日出生于上海,1940年在上海启秀女中读高中。同年冬天,在地下党的帮助下,经南通、海安、东台,一路到达盐城的新四军军部所在地。
新四军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成春梅:王海文出生的家庭环境很好,他的父亲俞钟骆先生是当时上海较有名气的爱国律师。王海文本可以在上海接受更好的高等的教育,也可以在家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当抗战爆发后,她满怀着抗战的热情,追求革命理想和真理,来到了新四军重建军部所在地盐城,进入鲁艺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成为了一名文艺女战士。
文艺战士,首先是个战士。战士,就意味着与硝烟、战火、流血和牺牲,这几乎是命中注定的事情。旧时代闹革命的人,并不都出身于贫苦农家,也有不少来自富裕家庭。参加抗战对她们来说,不是走投无路的选择,而是内心对理想与真理的向往。
新四军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成春梅:王海文在上海启秀女中学习时,就是一名进步的学生,参加了学生界的救亡协会,经常做一些宣传的活动,在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她既是话剧队的演员,合唱队的歌手,也是戏剧系一名女战士般的副班长,是一朵美丽光彩的文艺之花。
1941年7月24日凌晨,王海纹在建湖县庆丰镇北秦庄遭遇日伪军的包围,牺牲时年仅17岁。为了使中华儿女永远记住这位年轻的新四军女文艺战士,王海纹的大姐俞启英将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王海纹参军前在家中穿过的旗袍以及数张照片,捐献给新四军纪念馆供陈列用。
责任编辑:陈海涛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