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这里出发——走出盐城的有影响的人物

0条点击 0条评论 来源:盐城新闻网

敢攀药巅唱大风

  周俊,1932年生,东台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58年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毕业,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至今。现为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1986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他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并形成了特色,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40年中,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若干属的甾体、三萜、酚类、环肽及配糖体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15篇,著作1部,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350个。

云南白药、三七、天麻、重楼、薯蓣等天然药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和有用化学成分分析的重大成果都是在周俊的主持下进行和完成的。

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物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复杂带脂基糖链三萜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干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单纯几何中的单纯人

  王诗宬,数学家。1953年生于盐城。1981年获北京大学硕士, 留校任教至今。

1988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现为长江特聘教授,Algebraic and Geometric Topology等五个数学杂志的编委。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陈省身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诗宬教授平时低调朴素。当选院士后,记者要采访他,被他拒绝;211工程成果报道,记者又想要采访他,他仍然婉拒。低调的王诗宬却喜欢一项“很高”的运动:登山。1989年时候他就攀登过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1993年,跟北京大学登山队一块儿成功登顶了一座海拔很高的山。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王诗宬在去爬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时,路上不慎掉进一个冰缝。当时他还有一个同伴,想把他拉出来。王诗宬很冷静,要那人把船埋在冰缝附近作个标记,然后回去找人救他。

巡天遥看一千河

孙九林,1937年8月出生,盐城人。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1990年6月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员。2002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讲座教授,世界数据中心中国可再生资源与环境科学中心主任,国际科联世界数据中心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科学数据库及信息系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孙九林是我国农业与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80年代首次提出我国资源信息管理体系结构、资源信息分类编码、区域开发模型体系、统计型空间信息系统模式等,为信息科学在资源环境中的应用做出了开拓性贡献;90年代建成国内第一个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的多品种大面积遥感估产实用系统、主持完成面向应用的中国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和青藏高原科学数据库、系统阐述信息化农业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程,提出了资源环境虚拟科研环境的初步框架等,把信息科学技术在农业与资源环境中的应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执著,铸就辉煌

赵连城,1938年生,阜宁县人,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晋升为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导师。曾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首届院长,现任“精密热加工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

他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形状记忆与超弹性合金及其工程和生物医学应用领域颇具建树,系统研究了形状记忆合金的微观变形机制与应变恢复特性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NiTi合金线性和非线性超弹性的物理本质,在航天、航空、石油和生物医学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神舟四号”飞船、SJ-5和QS-1卫星,以及介入医学治疗等,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在信息功能材料研究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工作,致力于开发新一代具有实用价值的特种信息功能材料。

赵连城曾担任院长、教授、主任,甚至有机会做副市长,但是他说,自己最喜欢的还是教师这个职业。所以,他每次上课前都要整理好自己的着装,在学生面前处处展现为人师表的一面。在求学中、工作中、生活中赵连城都是一个十分执着的人,他至今还住在哈工大最早的家属区,而且是6楼,即便是他患病的时候,也从没有向学校提过任何要求。这个执着的老人,他的研究为我国的国防领域做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却从来不要求国家对自己做些什么。

征服病毒的“将军”

夏咸柱,动物病毒学专家,建湖县人。1965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现任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导。长期从事动物传染病学教学与科研工作。

夏咸柱是我国著名的动物病毒学专家,长期从事家畜传染病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专家组成员。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三等奖多项(仅“犬用联合弱毒疫苗”1项成果使用,便获得直接经济效益1400余万元,为国家和人民挽回经济损失5.8亿元);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军优秀教师”、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和“一代名师”,三次荣立三等功,2002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唯独美是永远的

曹文轩,1954年生于盐城市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现为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曹文轩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作品有文学作品集《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埋在雪下的小屋》、《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天瓢》、《红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大王书》等。主要学术性著作《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读”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2004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曹文轩说: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过时或成为常识,唯独美是永远的。美是文学的基础,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是我们得以升华的动力。送给北大学子三句话:感恩、情调、细心第一句话是面对苦难,我们应抱有感恩之心。我要说的第二句话是,没有情调的人生,是一种质量低下的人生。送给大家的第三句话是,这个世界,只属于那些细心的人。厄运中的相扶、困境中的相助、孤独中的理解、冷漠中的脉脉温馨和殷殷情爱……

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有可能变成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妙手写意神扬扬

吴为山,1962年1月生,东台市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美术学、设计学、宗教学三方向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名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获香港首位“包玉刚杰出艺术家”、“龚雪因杰出学人”、江苏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优秀奖(最高奖)。

吴为山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首次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并以其“诗风荡漾、文气堂堂”、“形神兼备、气象万千”的独特意象风格实践他的文化理想和艺术追求。

从事雕塑创作二十余年,创作了四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内外。其作品《睡童》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Pangolin Prize),《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天人合一——老子》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自1998年始,吴为山先后在美国瑞曼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联合国澳门教科文中心、台湾中央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东京酉福画廊等举办个人雕塑绘画展。2006年7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九家单位在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文心铸魂——吴为山雕塑艺术展》,该展先后巡展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江苏省美术馆。 作品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荷兰国家美术馆、美国檀香山博物馆、巴黎第四大学、英国菲兹威廉博物馆等。

出版的理论专著有《视觉艺术心理》、《雕琢者说》、《雕塑的诗性》以及画册等十多部。

青春如玉剑如虹

骆晓娟,1984年出生,大丰市人。1997年,进入江苏省体校。1998年进选江苏省击剑队,随后凭借出色的战绩入选国家队。2005年骆晓娟被评为“盐城市十佳青年”。

骆晓娟的技术特点是防抢能力强,善于后发制人。

主要成绩:2001年全运会女子重剑团体第二;2002年全国锦标赛女子重剑团体冠军;2003年世青赛女子重剑个人和团体冠军;2005年亚锦赛女子重剑个人和团体冠军;2006年女子重剑世界杯意大利罗马站女子重剑个人冠军;2006年亚运会女子重剑团体(仲维萍、李娜、张莉)冠军;2009年 巴塞罗那击剑大奖赛女子重剑个人冠军;2009年亚锦赛女子重剑个人冠军;2010年广州亚运会女子重剑个人冠军。

她的练剑心得:击剑如做人,老天爷会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