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世界共议湿地与远方,全球滨海论坛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1月10日至11日,
全球滨海论坛在我市举行,
期间举办了多场内容丰富的
专题研讨会和配套活动,
共商滨海湿地保护,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和谐共生:携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本次大会的主题。在“机遇与挑战:保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海生态系统”专题研讨会现场,中外嘉宾从“聚焦迁徙路线、保护候鸟安全”“守护生物多样性:滨海地区的保护和管理”“滨海湿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滨海湿地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地带,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十多位嘉宾线上线下畅所欲言,充分肯定盐城滨海湿地保护取得的重要成就,积极为滨海湿地特别是候鸟保护建言献策,呼吁全球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球大学生滨海湿地保护论坛现场气氛热烈。来自全球五大洲79所高校湿地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大学生,以全球多元化视野,围绕“湿地与人类的未来”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大家就湿地保护对下一代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青年责任等话题发表观点,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并发布《全球大学生滨海湿地保护宣言》。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生态文明青年社群”成立仪式,社群的首批成员团结了来自全球知名大学学生会的主席、生态工业领域的杰出青年、优秀创业者等28位青年代表,以及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的优秀学生代表,他们将在各自领域共同为生态文明保护贡献青春力量。
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是本次大会重要议题之一。在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对话专题研讨会上,国内外各方代表通过“云上”对话,聚焦世界遗产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引领国际遗产保护前沿、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等方面,进行了自然保护地的文化景观保护关键议题、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公民科学在环境管理中的价值等主题的发言。会议听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第一期报告,世界自然遗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为第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与可持续旅游”中国试点项目。
NbS是研究人与生物共生链条下,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被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旨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实践专题研讨会上,中外专家就NbS的相关标准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了NbS理念中国主流化的对策建议等,分享了部分地区运用NbS的成功案例。盐城去年将NbS写入党代会报告,并在沿海部分地区进行了积极探索,部分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引起与会嘉宾的关注与肯定。
海洋是目前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在全国海洋碳汇联盟会议上,受邀嘉宾代表围绕海洋碳汇过程和负排放技术主题,进行了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碳中和对策、海洋牧场碳汇及其实现路径思考、应对气候变化视角下的蓝碳核算范畴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线上线下签约仪式,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与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签订蓝碳合作协议,与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地质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等。
论坛期间举行了盐城黄海湿地国际摄影大赛颁奖活动。大赛倡导全球摄影师在发现、记录和传播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无穷魅力的同时,积极借助影像力量,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增强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认同。大赛期间共吸引全国25个省市及35个国家的摄影师报名参赛,收到符合大赛要求的参赛作品1.1万幅,题材涵盖自然风光、珍稀鸟类、中华麋鹿、地理人文等四大主题。活动现场还举行了《黄海故事:大黄海生态系保护修复的管理与治理》新书发布仪式。
来源:盐城发布
责任编辑:单丹
版权和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智慧盐城客户端,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授权使用作品的,应该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盐城广电全媒体新闻中心”。违反上述声明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方式:0515-88436022